汪姐,從小生活在老城區的石庫門弄堂裡。
要知道,當時的石庫門中,可是最多住了七十二家房客的。
當然她家的那棟沒那麼多人,但也有好幾家來自天南地北的住戶。
不論你來自國內的哪裡,總有一個習慣不會變。
那就是對於吃的追求是相同的。
每家每戶總是想儘辦法製作出美食,來給自己相對苦難的生活增添一些安慰。
由此,各家各戶算是拿出了渾身解數。
而從小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汪姐,就有了接觸各地美食的機會。
和其他小孩不同,從小就對烹飪感興趣的她,出現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這些個人家的灶頭邊。
當時的共用廚房,也非常方便她觀察和學習。
漸漸的,通過天賦和努力,擁有了一身不俗的廚藝。
之後吃過她製作美食的親友,全都支持她可以走這條專業的道路。
於是,汪姐在今年,正式開辦了一家建在居民區裡的私房菜。
和後世不同,對於經營場所的要求沒有那麼苛刻。
這家私房菜館也順利開辦起來,並漸漸口口相傳,成了紅極一時的熱門餐館。
雖然不如後來,需要提前三個月訂位,也不是隨來隨吃的。
諸君算是第一批過來光顧的大老板,幫她帶來不少新客人。
比如今天,王永中和黃軼這兩位重量級人物,頓時就讓汪姐嚇的不輕。
反應過來的汪姐,連忙招呼道:“
“這不是王總嘛?這位想必也是不得了的大人物吧。”
“當然,這位是萬度的二號人物,是王總的搭檔。更是兩院院士,國際數學大獎的華人唯一獲得者。”
對於讀書人學者,魔都人自古都是很尊重的。
“啊呀,那太好了,坐坐坐。我這個小菜館,能有兩位的光臨,真的是太榮幸了。”
汪姐有些手足無措的將三人帶到了房間內。
私房菜嘛,就如同家裡一樣。
三人的這桌就支在應該是臥室的地方,裝修也比較簡單,但突出一個自然溫馨。
“今天你們是來著了,最近大閘蟹是好的不得了。醉蟹肯定要的哦。”
諸君看看兩人,意思是怎麼樣?
王永中輕笑道:
“懂的,私房菜嘛,你們安排就好,我們沒有忌口。對了黃軼不吃辣。”
現在私房菜的概念還比較新的,這種不能點菜,有什麼吃什麼的方式,還是受到不少人的詬病。
見到如此頂尖的大人物,那麼懂自己,汪姐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哈哈,放心,今天我一定讓你們吃好喝好。一人一個醉蟹,車厘子紅燒肉、蒜子紅燒河鰻、河鯽魚塞肉、油爆蝦。再來個綠葉菜差不多了。”
王永中暗自點頭,這幾個菜就是她家的拿手菜,其中醉蟹是上過《舌尖上的華夏》的成名招牌菜。
金秋十月,也正是陽澄湖大閘蟹肥美至極的好時候。
見到王永中和黃軼滿意的表情,諸君立刻點頭說道:
“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汪姐今天可要拿出真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