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委的輿情問詢函送達縣委辦時,董遠方正在研究灌溉水渠規劃圖。
劉少強抱著文件衝進辦公室,紙頁間還帶著打印機的餘溫:
“書記,輿情通報已經按要求擬好了!”
窗外的雪粒子敲打著玻璃,與打印機重新啟動的嗡鳴聲交織成緊張的節奏。
通報內容簡明扼要:投資方承諾的三個億一個月內未到賬,而道口縣憑借協議條款,合法留存兩千萬作為扶貧資金。
這份聲明像把鋒利的手術刀,瞬間劃開網絡謠言的膿包。
當網友們得知這個財政年收入僅一兩個億的小縣城,竟靠一場簽約淨賺兩千萬時,論壇上的風向瞬間逆轉。
“這是神仙操作吧!”
“兩千萬夠建多少座希望小學了”的評論刷滿屏幕。
那些曾被煽動的謾罵聲,在鐵一般的事實麵前消失得無影無蹤。
董遠方卻連輿情平息的新聞都沒點開看。
省委考察團前腳剛走,他把注意力又放到了道口縣300公裡灌溉水渠的疏通和修繕項目。
接下來,無論是土地流轉,還是實行家庭農場,水利設施是推行農業標準化的基礎。
張大年握著方向盤,後視鏡裡映出劉少強抱著文件袋打盹的模樣,董遠方的手指在膝蓋上輕輕敲擊,忽然開口:“老寨鄉。”
帕薩特拐上通往老寨鄉的土路時,揚起漫天黃塵。
這是條少有人走的顛簸小道,路旁的楊樹歪歪扭扭地生長著,像是被遺忘的衛士。
董遠方推開車門,冷風裹著泥土的氣息撲麵而來。
他扯了扯衣領,徑直走向田埂,褲腳很快沾滿泥漿。
劉少強小跑著跟上,手裡的圖紙鋪開,講道:
“書記,老寨鄉灌溉渠年久失修,上次暴雨衝垮了三處堤壩……”
“不用念了。”
董遠方蹲下身,指尖摳起一塊乾裂的土塊碾成粉末。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標準化種植沒有水渠支撐就是空談。”
遠處傳來幾聲犬吠,幾個正在翻整土地的村民直起腰,望著這群突然出現的陌生人。
董遠方起身走向他們,沾滿泥土的皮鞋踩出“咯吱”聲響——對他來說,隻有這樣不打招呼的走訪,才能聽見土地真實的聲音。
枯黃的野草在寒風中瑟縮,董遠方踩著田埂上凍硬的泥土,褲腳沾滿斑駁的泥點成片的冬小麥蔫頭耷腦,像是營養不良的孩童。
他走近正在給麥苗澆水的老鄉,臉上堆起笑意:
“老鄉,聽說去年你們村這邊的成片的基本農田,批下了一條灌溉水渠,我們剛才繞著村,走了一圈,沒有找到呀?”
老鄉直起佝僂的腰,肩上的扁擔壓得竹筐裡的水桶晃蕩。
他眯起眼睛,渾濁的目光在董遠方和劉少強身上來回打量:
“年輕人,不是本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