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稅收剛好了兩年,時運不濟,這十幾年沒有太多機會讓民生修養生機。
“降稅收?!”一個年邁的聲音從內殿傳出:“自陛下登基已經連降兩次稅收,再降這國庫如何充盈!”
“可百姓不敢花錢,這市場就活不起來啊!”另一個聲音說。
然後久久安靜,直到陛下開了口。
“愛卿們,你們瞧著這次,百姓們是真的沒有銀錢,還是不願意拿出銀錢?”
......一直到深夜,崇政殿內,銅鶴香爐的青煙裹著霜氣盤旋。
宗政仰昭將染著朱砂的禦筆重重拍在龍案上,震得《流民圖》卷軸簌簌滑落,“學塾擴招,此計可行!要讓京都每片瓦簷下都傳出讀書聲!“
“陛下!“戶部尚書伏地叩首,官帽上的流蘇掃過冰涼的金磚,“可單是修繕學堂、購置筆墨,便需萬兩白銀......“
“萬兩便萬兩。”皇帝轉過身瞪了戶部尚書一眼,“你替大澧掌管著國庫,難不成隻這萬兩白銀便能動搖一二不成?那你這差使辦的,可不怎麼樣!”
“微臣說錯了!是微臣說錯了,萬兩白銀於我大澧新政,不算什麼!”
話音落,一個年輕的聲音響起,
“可官塾麵向的智童太少,且富貴家子弟本就會上學。所以此事擴招擴建,微臣建議重點放在民間學塾上!”
“準。”
“那這學塾先生?——”
“科舉落第的舉人,甘願驅於此次新政者,每月五兩俸銀;連續任教五年者,可優先補缺縣衙主簿!“
殿外寒風呼嘯,年邁的老臣捋著灰白胡須顫聲道:“寒門子弟若都識文斷字,恐生......“
“恐生什麼?“宗政仰昭猛地起身,玄色龍袍掃過沙盤,“恐生反叛?還是恐動了世家的藏書樓?“
他的目光掃過噤聲的群臣,“世襲沉屙,舉薦官僚,朕早就想破它一破了!明日巳時,朕要看到第一批私塾選址。“
三日後,朱雀大街的晨霧還未散儘,官兵們已將“新政文樞學塾“的鎏金匾額掛上飛簷。
百姓們對這個名字議論紛紛,一個年齡大的人正編著竹籃子,開口嘲笑著:“又是新政?這次又是什麼熱點子?”說著搖了搖頭,“自我未冠禮時,便有新政,後來先帝時期,又推新政,這次陛下登基幾年,還是搞新政。”
說罷,他繼續編著竹籃子,“天下讀書人,最是無用郎。”
“老兄,你說你也是認識字的,怎麼就甘願編這草鞋了?”旁邊賣雞蛋的一個男人問,“認識點字,便好過我們平頭睜眼瞎!可真不是無用,你比我們明事理。老兄雖然沒有考得功名,但這四方的消息,朝廷的通告,哪次不是靠你給我們講明白。老弟心裡,著實羨慕了多年!”
聽到這,他停下了編竹籃的動作,低頭的瞬間眉目舒展了開。
街上百姓們一時間也都多這新政將信將疑,“不過又是拿咱去試哪位高官的點子,若是敗了,倒黴的便是咱老百姓,若是成了,那就是那些官員的政績,好處估摸著也到不了咱們身上。”
“兄台,這次,好像不一樣。”那人回頭,看到說話的是蘇禦。
“蘇公子覺得朝廷這次,與咱老百姓站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