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梅若華那原本挺拔如鬆的身影,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緩緩跪下,神醫穀的六長老、七長老、八長老以及九長老,皆如遭雷擊,瞬間呆立當場,滿臉的難以置信。
在他們的心中,穀主梅若華向來是寧折不彎的錚錚鐵骨,宛如傲立山巔的蒼鬆,任狂風呼嘯、暴雨傾盆,也絕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可如今,在這方寒麵前,她卻如此乾脆利落、毫不猶豫地跪了下來,動作之快,好似生怕遲了一瞬便會錯失什麼。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他們心中激起了千層巨浪。
要知道,在神醫穀漫長的歲月裡,這樣的事情從未有過,堪稱前所未有的奇景。
然而,在這滿場驚愕的氛圍中,唯獨跪在地上的二長老耶律洪,緊繃的神經卻稍微鬆弛了一些,那原本懸在半空的心,也稍稍落回了原處。
耶律洪是個細心之人,一直留意著方寒的語氣。
從方寒的話語中,他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絲希望。
隻要神醫穀其餘人未曾參與將方寒煉成藥人這等喪心病狂之事,且道歉的態度誠懇一些,方寒未必會痛下殺手。
此刻,梅若華已然下跪,這在耶律洪看來,無疑是在絕境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基本上就意味著神醫穀眾人撿回了半條命。
“你先起來吧。”
方寒的目光落在了耶律洪身上。
耶律洪如蒙大赦,趕忙掙紮著站起身來。
他站定之後,雙手抱拳,神情急切且誠懇,對著方寒說道:“方先生,求您大人有大量,千萬彆殺我們穀主。她這人就是脾氣急躁了些,遇到事情便不分青紅皂白地護犢子,可她自己從未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壞事啊,還望方先生明察!我若是說了假話,願意領罰。”
方寒並未立刻回應耶律洪的懇求,他的目光移向了依舊跪在地上的梅若華,淡淡道:“現在你可服?”
梅若華微微抬起頭,眼神中滿是懊悔與敬畏,她深吸一口氣,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方先生,我服了,這一次的確是我行事魯莽,衝撞了您,還望您海涵。”
方寒見梅若華態度誠懇,這才緩緩收起了那如山嶽般沉重的威壓。
他神色冷峻,語氣淡然卻透著不容違抗的意味:“那你可以離開了。不過,我希望神醫穀和趙家,此後不要再有任何合作。倘若你心存怨恨,想要再次報複於我,我隨時恭候。隻是下次,我可就沒這麼好說話了,你可要掂量清楚。”
沒了方寒的威壓,梅若華頓時輕鬆了。
但她聽了方寒的話,心中一緊,趕忙道:“方先生,您放心便是。趙家和蘇家、雲之瀾狼狽為奸,乾出那等人神共憤的惡事,這些人實在是死有餘辜。如今雲之瀾已死,趙家卻如同縮頭烏龜一般躲了起來。隻要您一聲令下,我現在就立刻帶人去幫您找趙家算賬,定要讓他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慘痛的代價!”
方寒微微眯起雙眼,目光中閃過一絲審視,反問道:“此言當真?”
雖說方寒心中覺得這梅若華也算是個硬骨頭,但他前世已在女人身上吃過大虧,深知人心難測,這一世,他自然要謹慎行事,絕不能再重蹈覆轍。
梅若華見方寒有所懷疑,急忙說道:“方先生,我雖性格衝動,但絕不是那等不知廉恥、不辨是非之人。這趙家還多次寫信給我們神醫穀,信中說方家搶了神醫穀的丹藥生意,妄圖挑撥我們與方家的關係,讓我們出麵對付您方家!”
“蘇家如今已如風中殘燭,蘇家家主蘇元德、蘇元武二人,皆已命喪我手。那歐陽燕,實則是合歡宗聖女,見勢不妙便腳底抹油,逃之夭夭了。還有那蘇千羽,已被鎮妖司擒獲,此刻正被關押在暗無天日之處。至於蘇家的精銳力量,也在我的劍下儘數覆滅,一個不留,因此,蘇家就不需要你動手了,而趙家,我之所以遲遲未動,不過是故意留他們一條生路,就等著他們主動聯係你神醫穀,好讓你們乖乖送上門來。哼,就算趙家躲到天涯海角,隻要我想找,也不過是易如反掌之事。”
方寒道。
梅若華聽聞,微微欠身,神情恭敬,趕忙回應道:“方先生,既然您已經對蘇家施以懲戒,那接下來,就由我去幫您對付趙家,定不會讓他們逍遙法外。”
方寒微微頷首,目光淡然,平靜地說道:“你此去,隻需殺了趙半山和趙天成父子,以及趙家的一些核心高手即可,不必趕儘殺絕,將他們斬草除根。”
梅若華神色一凜,鄭重說道:“是,方先生,您的吩咐我記住了。”
她頓了頓接著說道:“隻是,雖然趙家之前與我神醫穀有過幾次書信往來,但如今他們究竟藏身何處,我實在是一無所知。不過方先生您放心,給我三天時間,我定當帶人尋到趙半山和趙天成父子,給您一個交代。”
方寒直接道:“不必如此大費周章,趙家藏身何處,我早已一清二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罷,他便將趙家的藏身之處詳細告知了梅若華。
方寒心中暗自盤算,他倒要看看,這梅若華究竟會如何行事。雖說自己不會親自前往,但會暗中安排“紅袖”跟去,以便隨時了解情況。
至於趙家的藏身之所,還得從那次方寒前往趙家的丹藥鋪說起。
當時,趙家的人見他前來,神色慌張,暗中派人去給趙半山和趙天成父子彙報情況。
方寒何等敏銳,當即使用了一道追蹤符,一路追蹤,最終發現趙家在郊外竟還有一個地下密宮,而這地下密宮,便是趙家如今的藏身之所。
梅若華聽聞地址,眼中閃過一絲決然,斬釘截鐵地說道:“方先生,有了這地址,我今日便會將趙家之事解決,定要讓趙家親自前來向您賠禮道歉,以謝冒犯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