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林年也和邵樂樂討論過,在林年看來,“獨立”便是意味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拍自己想拍的東西,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邵樂樂背後的公司便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做的。
受網絡上的輿論影響,林年看著昨晚才收到的《沙花葉》導演回的消息,她想:“我想製作的紀錄片算不算是獨立電影?未來我想成為一個導演的話,我想成為什麼導演?演員和導演之間在我這裡有何不同呢?”
當初拍攝《紅黃藍》的主要攝影師轉向獨立電影的賽道,這幾年過得頗為艱辛,算上好幾年磨一劍的邵樂樂,獨立電影的賽道並不好走。但是他們拍攝的作品卻具有很強的觀看性和思考性。
有人將獨立電影難以生存的原因歸咎於觀眾不行,即鑒賞能力和版權意識雙重不成熟,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從創作的角度來講,我們有很多有電影才華和激情的新人導演,他們大多數沒有拍攝電影的機會,不是沒錢就是沒器材,當初邵樂樂的畢業電影的投資就拉得艱難。
想想獨立電影之路,再看看自己手裡的商業片劇本,林年整個人有些割裂,但另一方麵她又覺得這不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體兩麵嗎?
就像有人喜歡拍攝小清新,有人則喜歡厚重現實,有人喜歡精致,自然有人喜歡粗糲。拍攝什麼類型、題材的電影與是否申請龍標,尋求上映的機會並不衝突。龍標隻是表示上映的資格,而不代表主流或主旋律,也不表示電影質量一般。
導演如此,演員也如此,作為一個追求表達的演員,林年也不排斥商業片,一開始謝理問過林年,當時她就說,為什麼不拍?商業片或者說類型片也是編劇或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隻是他們的選擇的方式是擁抱大眾和通俗,這和演員采取何種表演方式或者是否傾力輸出沒有關係。即使商業片,林年並不認為自己會傾注更少的心血去研究它。二者都是演員本身主觀意誌的表達和延伸。
這樣想著,林年想到一個未來合作方向,“理姐?這會兒有空聊聊嗎?”
在知名問答網站答答網,有這樣一個問題:五年前通過《歸來》獲得柏林電影節影後以及國內三大電影節金鈴獎影後的林年是不是曇花一現?
提問題的人這樣說道:通過《歸來》兩度封後的林年是不是想錢想瘋了?聽說這五年來,林年繼續和獼猴桃平台深度綁定,經紀人不作為,為林年接拍了很多商業大片,消磨了林年的靈氣。看她《歸來》之後拍攝的電影,唯有《沙花葉》可以說兼顧了商業和文藝的追求,其他的無不是商業片為主的類型片,既體現不了林年的演技,也磨練不了演技。希望林年能好好回去拍攝文藝片,還是要以拿獎為主啊!
這個問題炸出來很多電影愛好者。
“首先,我覺得你需要想一下自己對於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定義吧?或者你提出這個問題或訴求的背後到底想問的問題是什麼?
“你大概率是混淆了文藝片和藝術電影,藝術電影才是一個和商業電影相對的電影類型,但這並不表示藝術電影就不追求商業化。藝術電影更加注重……好吧藝術電影這裡也得分兩種,一種是形式主義的藝術,通常會被認為是‘實驗電影’,‘實驗’兩個字,懂吧?就是你要突破某些電影的東西,比如構圖,比如景彆,比如鏡頭長度,比如鏡頭關係。另一種藝術電影則更強調對現實的官話,某種程度上,五年前林年的《歸來》算是關於現實主義的藝術,探討了某個方麵的人性。但如果仔細比較它和法過詩意現實主義流派或者意大利現實主義流派,就會發現《歸來》還是偏向了商業片的邏輯。藝術性不是導演的刻意追求,因此也很難被完全歸入藝術電影。
“因為一般而言,‘藝術電影’重‘技術’而輕故事,很多時候他們的故事可能根本就不講究邏輯,甚至支離破碎,這也是為什麼一旦一部偏向藝術電影出圈兒,文藝片愛好者便會廣受詬病,因為咱普通人就是想看個易懂的故事,打發一下時間,誰要和你在這裡探究藝術啦?關於類型片,我這裡就不羅嗦了,問主可以在答答上搜索一下,很多人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
“至於樓主關心的主角,林年,不是很了解,但是看過出演的幾部春節檔、七夕檔,感覺不想問主說的體現不了林年演技,我個人是一個電影雜食者,顧名思義,藝術電影我看,非藝術的電影我也看,喜劇、恐怖、驚悚、科幻、戰爭片我都看,閱片量上去了,確實容易對故事挑三揀四,但也對演員演技有了更多認識。我覺得商業片中林年的研究還是能有所體現的。而且問主可能沒有注意,如果將林年過去演過的電影並置,就會發現她從來不出演相同或相似的角色,除非是係列片。我覺得她探索了角色的廣度,也算是在豐富自己的演技。”
或許是因為林年過去幾年出演商業片的頻率增加,而且每一部戲評價都不錯,因此積累了廣泛的觀眾基礎,這個討論很快在答答社區有了流量,很多人看到標題裡的“林年”都會點進去看看。的副主編,策劃了一場對林年的專訪,在搜集資料的時候,便看到了答答社區上的這個問題。
順著網友的討論,她也列出了幾個需要林年回答的問題。做客,好久不見,最近在忙什麼?”柏希慈看著化妝鏡前的林年,問道。
喜歡重生之影視女王請大家收藏:()重生之影視女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