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頭現在聽到大事這兩個字,就條件反射想要拿拐杖。
瞪了大牛一眼,哼聲道:“你又有什麼大事?”
“開荒種田!
論種田,誰能比得上李老頭這乾了一輩子農活兒的人?
哪怕何春花看了無數個農業類的視頻,也比不上李老頭的經驗豐富。
李老頭這些天,早就把他們在哪裡開荒想好了。
他看中的地方,就沿著她們這些天挖的溝。
一來,那裡靠近水源,方便他們挑水灌溉。
二來,那處地勢稍微有些往溝渠傾斜,若是下大雨也不會被淹。
像苞穀這些農作物,雖然喜濕,但是不耐澇。
所以排水性一定要好。
至於日常吃的蔬菜,自然是靠近他們住處最好。
一來方便日常打理,二來很多蔬菜隻要長起來就得天天摘,不然就爛在了地裡,所以放在眼皮子底下時時采摘最方便。
再者,這坎上坎下隨處可以撒些菜瓜種子。
燒過的荒坡雖然看著黑漆漆一片,但是那些草木灰也是養料。
這些生命力頑強的蔬菜也能活。
何春花覺得李老頭的想法很符合實際,也有道理。
隻是心裡略有些遺憾,今年是吃不上大米飯了。
在水源不豐富的山上,想種水稻就得保證有源源不斷的水去灌溉。
所以他們得挖個更大的水渠,而不是眼下的涓涓細流。
而且他們得開梯田,做田坎。
這些都要費不少工夫。
就算他們有力氣做這些,可是時節不等人。
地裡的莊稼種晚了,那就是顆粒無收。
他們得先緊著把荒地開出來,把目前能種的糧食種上,保證今年的收成接得上,不讓人餓肚子。
才能再去費心思做難度更大的事。
也就是說,他們得先做必須做的,才能做想做的。
二月初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到了龍抬頭這一天,他們挖溝渠那事兒已經結束好幾天。
絲毫不敢停歇,又趕緊開起荒來。
何春花也放下手中燒磚這件事加入開荒的隊伍。
任何事都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重要。
大大小小10來號人齊上陣,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到了地裡,天黑才回去。
荒地裡的樹,先被火燒了不少,挖溝渠時又被他們特意也砍了一些。
如今上頭也就零星幾棵樹,所以並不費功夫。
真正令人頭疼的是紮在地裡的根。
一鋤頭下去,能帶起一大片,麵上不顯,實則地底下盤根錯雜。
兩把鋤頭兩把鐵鍬基本上沒歇過,幾個漢子換著來,一寸一寸往前挖。
而婦人們,則把那些被翻出來的樹根、大石頭搬到一邊,
樹根當柴火,石頭做田堤。
小孩們就拎著竹籃筐子的,把那些碎石子撿起來。
除了三郎這個小蘿卜頭,每個人抖忙的腳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