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雀亭,你這店鋪名字,倒是取得不錯啊。”
雖說老者對自家店鋪好一頓誇讚,
但此地恰好位於坊間的最邊角,麵前還是條死路,怎麼看都不像是旺鋪的樣子。
如此一個怎麼看怎麼賠錢的鋪位,葉響卻是覺得甚是滿意。
隨後,在老者夾雜著些許慚愧的眼神下,
吳所為一次性付清了所有錢款,從老者手中購得了兩間店鋪的地契。
領到錢財後,老者甚至從這兩位豁達的胡商手中獲贈了一批羊羔,感激涕零地離開了。
自覺得了便宜的老者留下了店鋪中的大多數物件,
此間隻要稍微收拾打掃一番,便能重新開業了。
於此,吳所為便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間“羅雀亭”茶葉館的吳掌櫃。
之所以選擇開茶館,而不是其他店鋪,也是葉響與吳所為商議後的結果。
他們在長安城開店,本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安身。
茶館隻是對外的掩飾,如此僻靜的角落,想來願意前來買茶的客人也不會有多少。
就算當真來了客人,吳所為一人也足以應付。
“外側的門麵你就用來開店經營,
後麵這處隔間,就作為我們平日休息的場所好了。”
說著,葉響便是與吳所為一道,將黑木箱子搬進了羅雀亭中。
再度從店鋪中走出時,葉響與吳所為已是又換了一身行頭。
胡商的身份,僅僅是為了入城方便。
如今進了長安城,這胡商的形象反倒是顯得太過紮眼,因此他們又是卸下了身上的行頭。
吳所為此時穿著一件粗麻短衫,
眉間粘著一顆米粒大小的黑痣,活脫脫一副吝嗇掌櫃的模樣。
他的麵貌倒是無所謂,畢竟吳所為也不似葉響,被人掛在紅榜之上。
而葉響此時,則是變成了一位身著海清袍,國字臉,模樣端正的和尚。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
他都會以“長安城,大慈悲寺,葉生和尚”這一身份,在長安城中行動。
一路走來,他已是了解清楚。
長安城內不缺寺廟,路上僧侶眾多,其中位於東南麵的大慈悲寺為首,
同時也極為敬重僧侶,他以和尚的身份行動,倒也方便許多,不算是突兀、奇怪。
所謂術業有專攻,他好歹也曾在興福寺中背了三年佛經,裝扮起和尚也不怕露餡。
商鋪的問題終於解決,接下來,便是一係列繁雜的程序。
不僅要外出進貨,其中還有一係列店鋪稅證及陌錢一類商賈之事,需要專人去辦。
對於這些事物,葉響是完全沒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