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獻681年,傳青山有異獸,其名為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
山民以為患,遂請仙師由青山而下,製符籙,踏雲行,終斬妖首於神台,百姓振奮,青山太平。
蒼山境有著近十萬大山,由於此地靈氣充盈,在此結廬修仙的宗派亦是不少。
其中以蒼山中的興福寺、青山上的青城觀最為人們稱道。
說那興福寺中的主持有百般神通,能授人長生之術。
傳那青城觀上有位仙師,道法通玄,擅製符籙。
仙師所製的符籙,哪怕凡人使用,也可使得手中霹靂作響,妖獸皆懼。
無名的故事,便是從這青城觀開始的。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紮著道髻的小童,悠悠而誦,喁喁呶呶。
著一身粗線麻衣布,誦的是道德經,習的是神仙術。
他此時正站在青城觀人最多的演武場上,周邊練功的弟子們卻自然地與他隔開一圈。
誰都曉得,這青城觀中有兩位“惹不起”。
一位是那被所有人尊稱為“仙師”的青城觀主。
另一位就是他們眼前的麻衣道童。
惹不起仙師,是因為人們敬畏他;
惹不起道童,是因為弟子們妒忌他,幾乎沒人願與他同行交往。
道童沒有名字,大家隻管他叫無名。
他是仙師自幼帶在身邊的寵兒,曾有人詢問過他所來何處,卻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
大多時候,道童無名都是嬉笑著回答說,自己是仙師從山上撿來的。
他這唏噓的身世並不足以惹人妒忌,可他那卓絕的修行天資卻會。
就比如他此時正隨口念叨的道德經。
除了仙師以外,與他一道修行的同門弟子,幾乎沒人能完整地念出經文中的前半句。
對他們來說,這些經文都太晦澀難懂,也太危險了些。
每每開始念誦,他們都會覺得頭疼欲裂,強行念誦更是會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幻象。
輕則頭腦紛亂,混亂失智;重則七竅流血,暴斃而亡。
可無名卻不會如此,這道德經對他來說並不算難念。
隻是越是念到後麵,他就越是容易感到困乏罷了。
隨著口中念誦聲越發微弱,無名的腦袋也漸漸垂了下來,似是快要打起瞌睡了。
哢嚓——
少年的身體中傳來了一些脆響。
平靜的演武場,忽地蕩起微風,無名額前的鬢發隨風而動,他身上的氣息變得有些不同。
見著少年的變化,周圍的弟子們不住地投來或羨慕,或妒忌的目光。
這家夥,竟然打著瞌睡就突破了境界。
“無名師弟,你這是突破到凝露境了?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