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徐州多地水利失修,農田荒蕪。”
“今兗州大旱,恐殃及池魚,我等當思萬全之策啊!”
袁紹聽了這話也是認可的點點頭,他看向許攸,眼中露出些許期待之色。
期許道:“子遠有何教我?”
許攸沉吟一番,緩緩開口:
“河北和南方皆風調雨順,我等首先便是派人前往河北還有荊州買糧。”
“其次便是祭祀求雨,以安民心。”
“其三則是組織百姓挖新井、修水渠、疏通河流,想方設法以河水灌溉農田。”
“還有就是......主公看是否可聯徐豫士族出糧賑災。”
“不過......這些士族,恐不願出糧救災。”
“至於兵馬之用糧,攸以為非戰時以每日四斤暫改三斤,戰時五斤改四斤。”
“我徐豫之旱隻是小旱,不如兗州雒陽三輔等地之大旱,隻要做好這些,問題不大。”
“但眼下我軍兵馬不可再增,至今時主公已擁十萬大軍,倒是足矣!”
“雖說進取不足,但防守有餘。”
“待徐州修生養息數年,方可開疆拓土。”
“嗯~”
袁紹微微點頭。
逢紀卻是皺眉道:“主公,唯恐韓明趁兗州大旱而發兵兗州。”
“韓明若是得以在中原紮根,便是如同有了個攻打我等的堡壘,我等便直麵韓明兵鋒。”
“當防韓明啊!”
袁紹點點頭,看向逢紀:“元圖有何教我?”
逢紀想了想,提議道:
“首要便是聯曹操,讓他駐重兵於東郡、東平、濟北三地。”
“再聯曹操與主公同盟共擋韓明。”
“而後主公密信呂布,讓他相助。”
“烏桓塌頓與主公交好,可讓他聯異族伐幽州。”
“讓幽州難以出兵相助。”
“眼下曹操謀長安,長安當為曹操取之。”
“如此其應得數十甚至百萬石糧。”
“倒是勉強可支撐數月之用糧,加之兗州些許餘糧。”
“其短時間或不缺糧!”
“但其實紀最擔心的不是這個!”
逢紀說到這裡,眼中的擔憂更甚。
袁紹心中一沉,忙追問道:“元圖最擔憂者何也?”
逢紀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開口:
“眼下毫不誇張的說,韓明治地為整個河北,兼河內河東兩重地。”
“其治下之民,以千萬計。”
“其兵馬不下三十萬,但其養五十萬大軍已成為了可能。”
“冀州土地肥沃,年稅糧,不下三百萬石。”
“眼下青州幽州稅糧,恐也有三百萬石。”
“並州雖沒什麼稅糧,但也能養數萬大軍。”
“關鍵據說韓明招收流民等前往並州屯田,要不了多久,並州人口也會增加,並州稅糧也會增加。”
“而河內河東兩地亦有數十萬石糧。”
“去歲冀州存糧恐有數百萬石。”
“眼下據說魏郡的鄴城有多個糧倉,幽青兩州之治地亦有糧倉。”
“韓明之糧,恐千萬石計。”
“而主公糧草不過百萬石,養十萬大軍也不過雙百時日。還不足養十萬大軍一年。”
“曹操恐還無百萬石糧。”
“這隻是其一!”
“咳咳~”
他潤了潤嗓子,停頓了一下,轉頭看了看眾人,繼續開口:
“其二!”
“若韓明十餘萬大軍發兵兗州,河內一路兵馬,東郡東平濟北各一路兵馬。”
“韓明再親率十萬大軍為主力破濮陽,兗州可能根本擋不住韓明兵鋒啊!”
“眼下兗州士族已經開始思後路。”
“待韓明大軍一至,投之則眾。”
“難,難,難!”
逢紀邊搖頭邊連說三個難字。
“千萬之眾,千萬石糧。”
“嘶~”
袁紹眼中凝重萬分。
堂中眾文武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們知道,逢紀說的非常對。
眼下徐州被曹操屠城後死傷了幾十萬百姓。
還有幾十萬百姓逃離徐州。
豫州人口同樣不怎麼多。
中原的人口要麼逃往北方,要麼逃去南方。
所以他們主公治下百姓有沒有四百萬人還是一回事。
但四百萬人,按理來說養二十萬大軍沒多大問題。
但問題就是這個問題。
他們主公養這十萬大軍都有些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