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議戰
春去秋來,時光流逝,一晃兩年過去。
秦國隨著新政的施行,土地被收歸國有,沒有了士族豪強的剝削,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
而且,秦國重啟絲綢之路,讓各國商人來到大秦,使大秦的商業更加繁華,讓秦國每年的稅收逐步上漲。
並且,因為秦國的政策對百姓寬鬆,又各族一視同仁,所以各國不少百姓逃到了秦國地盤,讓秦國的人口快速膨脹,現在總人口將近三千萬。
同時,隨著文武工醫四座學院正式開始教授學生,儒家在秦地的地位越來越低,一些讀書人,也偷偷轉學了其他學術,不再糾結於儒家的經典,因為在秦國,想要做官,必須有治理郡縣的能力。
不是之乎者也,便可以為官。
而且,秦國朝廷早有言在先,秦國舉行科舉,所考核的內容,儒家經典隻是占據了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其他學說。
因此,現在整個秦國,儒學的地位是一低再低,已經與其他家的學術漸漸持平。
另外,這兩年來,王行之還整合了現在秦地的江湖門派,這些江湖門派,要麼被收編,要麼被驅逐,敢反抗者直接殺個乾淨。
現在,整個秦地沒有任何江湖門派或是武林世家,有的隻是朝廷。
不過,王行之也清楚一味的強壓,肯定會出問題,便在軍中設定了藏經閣,將大量的武學秘籍放進藏經閣,以軍功換取。
當然,藏經閣中的武學典籍隻是些普通秘籍,內功最多能修煉到先天。
而宗師境的秘籍,隻有秦王宮內的魚龍閣才有。
不過,王行之也設了規矩,唯有官職達到四品以上,並且功勳達到一定程度,才有資格學習。
並且,要想將魚龍閣學到的武功當作傳家武學,必須有王行之的認可同意才行。
不然,以欺君罪論處,殺無赦。
但是,就是這樣,也讓一些江湖人士趨之若鶩,紛紛加入大秦。
王行之也來者不懼,要麼將人收入軍中,要麼讓李青山收入明衛。
另外,就是這兩年的時間,大宋與北遼之間的戰爭一直沒停過,一直在爭奪燕雲之地,打得不可開交。
並且,北遼這次也有了火炮,大宋的優勢蕩然無存,雙方主力對峙在燕雲。
西夏、吐蕃以為又有機會,幾次三番來大秦,想要聯合,再次攻擊大宋,但王行之決定休養生息,而且他十分清楚,大秦下一步的目標不是大宋,反而是西夏,因為隻有拿下西夏,穩固住後方,大秦的發展才能更加穩固。
因此,王行之一直沒答應兩國出兵,一直在虛與委蛇。
反而忽悠吐蕃,表明願意當中間人,為吐蕃與大宋說和,但是吐蕃卻是需要攻打大理,讓吐蕃無暇河煌地區。
吐蕃畏懼王行之,也忌憚大宋,因此答應下來,捏捏軟柿子。
王行之也說話算話,當即發了國書,為大宋與吐蕃說和,並且表明吐蕃攻擊大理是他的意思。
大宋即使心有不忿,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因為現在大宋還不適合與大秦交手。
大宋回書,頓時讓吐蕃放心下來,吐蕃果斷出兵大理,將西南方向攪亂。
這讓西夏十分惱怒,大秦與西夏之間的關係漸漸變得微妙。
————
秋風蕭瑟,又到了一年的秋收之際,吐蕃與大理打得不可開交。
北遼趁機突襲,拿下了雲州,又順勢奪取了三州,在燕雲之地重新站穩腳跟,讓大宋不得不在燕雲投入重兵。
西夏蠢蠢欲動,想要趁機突襲大宋,但又忌憚大秦,一直沒有妄動。
此時,兩儀殿內,王行之、劉玄、蔡卞、趙行舟、劉法、宋清溪以及遊驥坐在其中。
李青山身著軟甲,站立在王行之身側。
王行之掃了眾人一圈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