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秋,西線,亞眠附近
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士蘭“暴風突擊隊”,如今像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魚,徒勞地喘息著。
持續數月的“皇帝會戰”並未帶來決定性的勝利,反而耗儘了德士蘭軍隊最後一絲銳氣和儲備。
戰線如同一個被過度拉伸的橡皮筋,在極限之處變得脆弱而透明。
秋雨綿綿,將戰場化作無邊的泥沼。
泥漿淹沒到膝蓋,拖拽著每一個試圖移動的士兵的腳步。
德士蘭軍的塹壕不再是被精心維護的防禦工事,而是充滿了積水、汙物和絕望情緒的坑洞。
補給時斷時續,食物短缺加劇,士兵們麵黃肌瘦,士氣低落至冰點。
來自國內的信件充滿了對饑餓和動蕩的描述,進一步瓦解著戰鬥的意誌。
與之相反,協約國一方,特彆是美士蘭遠征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湧入戰場。
潘興將軍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獨立指揮權,麾下百萬美軍士兵裝備精良、士氣高昂,雖然缺乏經驗,但充滿銳氣。
更重要的是,在炎國“不經意”的技術支持和情報暗示下,協約國的裝甲突擊車性能得到了針對性提升,空中優勢逐漸確立,炮兵協同也愈發嫻熟。
1918年8月8日,“黑日”。
清晨,濃霧彌漫。德軍防線上的觀察哨並未察覺到異常,連續數月的進攻反擊僵持模式讓他們疲憊不堪。
突然之間,地動山搖!
成千上萬門協約國火炮同時開火,炮火之猛烈、之精準,遠超德軍以往經曆的任何一次。
這不是漫無目的的覆蓋,而是針對指揮所、通信樞紐、炮兵陣地和預備隊的精準打擊。
德士蘭軍的通信係統瞬間陷入癱瘓。
炮火還未完全延伸,大地開始轟鳴!
數百輛改進後的協約國裝甲突擊車如同鋼鐵巨獸,衝破濃霧和硝煙,碾過德軍的鐵絲網和前沿塹壕。
緊隨其後的,是無數英、法、美士兵,他們不再是緩慢的塹壕步兵,而是以散兵線快速推進,與突擊車協同,清剿著被打懵的德軍據點。
德軍防線被瞬間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預備隊要麼被炮火摧毀,要麼因通信中斷無法及時調動。
魯登道夫精心構築的縱深防禦,在絕對的火力、新穎的戰術和新生力量的聯合打擊下,土崩瓦解。
“撤退!全線撤退!”的命令已經無法有效傳達,演變成了一場失控的大潰敗。
士兵們丟棄了沉重的裝備,隻求跑得比身後的突擊車和追兵更快。
隊伍失去了建製,軍官失去了部隊,恐慌像瘟疫一樣蔓延。
在斯帕的德士蘭最高統帥部,魯登道夫接到雪片般飛來的噩耗,臉色慘白如紙。
他引以為傲的軍隊,他賭上國運的攻勢,竟然在一天之內崩潰到如此地步。
“完了……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