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工作極具挑戰性。有時一個概念的準確傳達,就需要多位學者反複商討。但正是在這種深入的討論中,新的見解不斷湧現。
最有趣的是"智慧對照研究"。學者們發現,當不同文明的經典放在一起比較時,往往能相互啟發,產生新的理解:
中國的"中庸"與希臘的"中道"若合符節;
道家的"無為"與佛學的"空性"相互印證;
儒家的"仁"與伊斯蘭的"慈悲"異曲同工。
"這些發現太珍貴了,"葉知秧說,"它們證明了人類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雖然采取不同的路徑,但指向的可能是同一個真理。"
一個意外的支持者出現了——是遠道而來的域外商人。他們發現,了解不同文明的思想傳統,對商業往來大有幫助。
"比如說,"一位波斯商人分享經驗,"當我理解了中國的"信義"理念,就更懂得如何與中國商人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
這種實踐性的反饋讓翻譯工作有了新的方向:不隻是為了學術研究,更要服務於現實需要。於是,一係列麵向實踐的經典選譯開始編撰:
《商道智慧集》:彙集各國商業倫理思想;
《治理之道》:比較不同文明的治理智慧;
《文明對話錄》:記錄思想交流的成果;
《實踐經典解》:探討經典的現代應用。
正當工作推進時,一個更大的機遇出現。幾個重要的國際商港表示,願意設立"文明交流圖書館",收藏這些翻譯成果,為往來商旅提供文化服務。
"這是再好不過的傳播方式,"葉知秧說,"讓智慧的交流與商貿的往來相得益彰。"
但最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一代的參與。明德堂的學生們不但協助翻譯工作,更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智慧來解決現實問題。
"先生,"李元鋒彙報說,"學生們發現,不同文明的智慧結合起來,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處理一起商業糾紛時,他們綜合運用了中國的"和為貴"理念和阿拉伯的契約精神,既維護了規則,又化解了矛盾。
深夜,葉知秧在書房寫下感悟:
"經典對話的真謂,
不在於文字的轉換,
而在於智慧的流通;
不在於概念的對應,
而在於心靈的共鳴;
不在於保存舊識,
而在於開創新知。"
望著滿架的典籍,她想起了一個古老的比喻:文明如同繁星,各自閃耀;而翻譯則是連接星辰的橋梁,讓不同的光芒能夠交相輝映。
這,就是經典對話的最高境界。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