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鄉,這個坐落於安江縣最東隅的偏遠之地,與鄰市餘陽市的橫山縣緊緊相鄰,仿佛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這裡,往往不為外人所矚目,交通閉塞,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將繁華與喧囂隔絕在外。
在這片被忽視的土地上,官田鄉管轄著三萬多人口,下轄十一個行政村。
然而,這裡的人均年收入卻不足百元,與整個信英市人均年收入九百餘元的水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即便是與安江縣的五百多元相比,也僅為其五分之一。
這冰冷的數字,無疑是對官田貧困現狀最為直觀的寫照,其貧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儘管官田鄉距離安江縣城不過短短三十多公裡,但那條蜿蜒曲折、坑窪不平的道路,卻仿佛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將官田與縣城緊緊相隔。
車輛在這條路上顛簸前行,每一次震動都似乎在訴說著這裡的艱辛與不易。
李達康坐在車內,眉頭微蹙,望著窗外那條坎坷不平的路,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
難怪官田如此貧困,看看這條路就知道了,要想改變這裡的麵貌,修路,勢在必行。
這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道路。
“每次走這條路,我都感覺自己像是被人在搖籃裡搖晃一樣”。
黃立新在一旁打趣道,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與習慣。
這條路不僅是一條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官田鄉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達康同誌,我看過你的檔案,你是水木大學經濟學的高材生,對於如何將官田的經濟搞上去,你有沒有什麼想法?”。
黃立新話鋒一轉,將話題引向了正題。
李達康聞言,目光堅定地說道:“隻要縣裡能支持我們把這條路修好,我就有信心帶領官田人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
黃立新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苦笑:“縣裡的財政也不寬裕啊,修這條路起碼要幾百萬,恐怕……”。
他深知,修路絕非易事,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而縣裡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
然而,他也明白,如果這條路能夠修通,對於官田鄉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疑將是一次質的飛躍。
李達康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但他更明白,麵對困難,不能退縮,必須迎難而上。
“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路是肯定要修的,我就是希望到時候縣裡能多少給予一些支持”,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堅定與自信。
黃立新聞言,點了點頭:“這個沒問題,縣裡也不能讓你們鄉裡全部承擔”。
雖然他知道縣裡出錢修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也明白,李達康這是在為鄉裡爭取最大的利益。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這是官場上的遊戲規則,能爭取到一點是一點,減輕鄉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