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間,一個月的時間悄然流逝。
在過去的這一個月裡,鄭家村的豆製品廠,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官田鄉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自正式投產的那一刻起,這座豆製品廠便如同一道磁石,迅速吸引了周遭的目光,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儘管在投產初期,由於各種成本的投入和市場的開拓,豆製品廠的賬目上並未顯現出可觀的收益。
但是單從每天那幾卡車的出貨量,以及豆製品廠整天響個不停的機器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豆製品廠的生意有多火爆。
李達康深知,要想讓豆製品廠真正走向繁榮,就必須激發廣大乾部群眾的銷售熱情。
他規定隻要能為豆製品廠拉來訂單,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能根據訂單的數量獲得相應的銷售提成。
這一舉措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瞬間吹遍了官田鄉的每一個角落,點燃了鄉親們的熱情之火。
比如說張三有個親戚在市裡的大飯店擔任廚師,他聽聞豆製品廠的消息後,立刻幫忙介紹,每天從豆製品廠訂購幾十斤的豆腐。
雖然一家的訂購量並不算多,但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誰家還沒有幾個親戚朋友呢?
這家親戚訂個幾十斤,那家朋友訂個上百斤,積少成多,一天下來也能達到數千斤的訂購量。
而鄉黨委書記孫偉,更是以身作則,親自出馬,找到了他在安江縣一中擔任副校長的表弟。
在他的努力下,縣一中的食堂也加入了訂購鄭家村豆腐的行列。
安江縣一中,這座擁有八千多名師生的龐大中學,其食堂每天的訂購量高達三千斤,足以與市紡織廠的訂購量相媲美。
儘管由於道路尚未修繕完畢,這筆訂單暫時還沒成行。
但孫偉的這份心意和決心,卻如同春風一般,吹拂著豆製品廠這片希望的田野。
而市紡織廠的工人們,更是對鄭家村的豆腐讚不絕口。
一開始,市紡織廠每天隻訂購三千斤,但很快就發現這遠遠無法滿足工人們的需求。
於是,訂購量節節攀升,從每天三千斤增加到了現在的每天六千斤,才勉強滿足了工人們的需求。
不僅紡織廠是這樣,其它企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訂購量也是一加再加。
豆製品廠的出貨量也隨之水漲船高,從一開始的一天一萬斤,迅速增長到了現在的一天三萬多斤。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讓豆製品廠的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也讓整個官田鄉的人民為之振奮。
……
眼看著鄭家村豆製品廠的生意越來越好,其他村莊的村民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他們紛紛要求村乾部前往鄉裡找領導,為自己村莊的發展尋求出路。
於是,那些村乾部們便三天兩頭地往鄉裡跑,請求李達康為他們指點迷津。
李達康早有打算,要讓鄭家村成為官田鄉發展的示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