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粲忍無可忍地說出了這一切。孫權要求諸葛恪看在他對往日恩情的基礎上給予幫助,並拿諸葛恪同父異母的弟弟——諸葛喬的安全做文章。麵對如此境況,儘管心生怨懟,但考慮到親人的安危,諸葛恪內心深處的糾結無法排遣。過繼出去的兒子身份讓他逃離了困境,而這個機會本應屬於弟弟諸葛喬,這份愧疚時刻纏繞著他。
冷靜之後,冷冽的氣息彌漫在這狹小的空間內。一邊是對君主效忠的責任感,一邊是對家庭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極度困惑的情況下,諸葛恪感到無比掙紮。
突然,他想起小時候,在烏鎮的一個晚上,“父親”給他上了關於“忠誠和孝順”的第一次課,那時小小的他在父親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初步了解儒家倫理觀念。那個夜晚,他們談到為何漢朝強調“忠誠”、“仁愛”對於國家的意義。從遠古時期崇拜自然神隻的社會形態到孔子如何提出儒家思想體係,直到大漢王朝確立了忠君報國的價值觀,並借由教育與選才體係推廣開來。
經過那次深入淺出的講解,諸葛恪仿佛瞬間開竅了,他意識到所有這一切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而今天,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他再一次深深理解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忠君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上的選擇,更是為了讓整個帝國維持統一、安寧的基石;孝道也不僅僅是為了維係家庭的和睦,而是讓個人的情感歸宿找到了方向與價值。
此時此刻,諸葛恪終於明白,在這場波譎雲詭的政治較量中,他的決定將是何等的重要,也將是極其困難的抉擇。他知道,無論是對國家的責任還是親情的呼喚都在等待著一個答案,而這便是他將麵臨的挑戰。
在那個年代,一位年輕才俊出身於一個學識淵博、見聞廣博的望族。他所在的家族傳承已久,使得族人往往能透過現象洞察事物的本質。然而,就在這位年輕人明了忠與孝的真諦之後,他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新問題。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忠誠與孝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有一天,某人麵臨忠孝不能兩全的困境時,應該如何選擇?是要忠誠於國家,還是要恪守對家庭的責任?”這個問題不僅讓他父親感到驚喜和意外,也讓身為智者的父親一時間難以回答。
的確,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每個選擇似乎都會帶來遺憾和犧牲。年輕的他此刻正是麵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七歲時的疑問再次擺在了他的麵前。
一邊是忠義,心中追求的理想;另一邊則是難以割舍的親情。左,還是右?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選擇,也成為了其父必須麵對的困境。
夜幕降臨,靜謐中諸葛瑾的居所被突如其來的叩門聲打破。吾粲不顧白天馬車上的許諾,急切來訪,質問諸葛瑾是否願意說服兒子站在他們這邊。吾粲焦慮地催促著,希望諸葛瑾能夠給出回應。諸葛瑾麵對好友的問題卻沉默不語,陷入深思。
在這關鍵時刻,諸葛氏家族中的年輕一代也在遙遠的地方處理複雜的局勢。魯肅匆匆趕至襄陽城,為了修補東吳背刺荊州引發的信任危機。麵對關麟,這位東吳的外交家展現了極度真誠的態度,甚至以自身為籌碼,請求對方給予信任和寬容。
魯肅的堅定讓關麟為之動容。這一刻,關麟認識到魯肅不僅是忠誠的朋友,更是維護孫劉聯盟能源儘心儘力的偉大人物。他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值得尊重,並決心不讓無謂的誤解毀掉這段友誼。
於是,關麟感慨萬分地道,“子敬啊子敬,你是一個實在的人。因為你的堅持和努力,我對之前的一些誤解表示歉意。但無論如何,請你放心,我會善待你,並相信你能為雙方之間的和平做出正確的抉擇。”
這一刻,兩人之間達成了某種程度的理解,而魯肅的忠誠和智慧也讓這次艱難的對話有了積極的轉變。
張明目不轉睛地看著李峰,好像已經預料到他的反應。他笑了笑,“也不奇怪,如今南吳的局勢,多半已經無暇顧及通知李先生了……”
說到這裡,張明指了指孫某和王某展開的地圖,指向了長江邊的江陵城,“這裡是周武戰死的地方,徐將軍連續十多天攻打這座城池毫無進展……還有更壞的消息,他們可能即將斷糧了……”
啊……
李峰愣了一下,還來不及思考,張明又迅速指向前方長沙方向,聲音帶著一絲沉重,“雖然長沙守軍隻有兩千餘人,但他們報告說,你們五萬大軍已經被燒死了一半兒……另外,丁猛也已身亡,右大都督呂羽……因吸入大量濃煙現在奄奄一息……或許他已經不在了。”
這……
如果先前得知的是周武戰死和徐將軍攻勢受阻隻是驚訝,那麼此刻,長沙戰場的消息已經讓他感到一陣暈眩、迷惘、絕望!
隻是……才剛剛開始?
“咳咳……”
張明輕咳一聲,手從長沙順著長江往下劃,到了益陽。
李峰心中一震,心裡想著:——他怎麼劃到益陽來了?這裡也不是主要戰場吧?
還沒等他問出口,張明便接著說道,“在益陽的朱烈也戰死了,哦……對了,我父親領兵奇襲洞庭、益陽、赤壁、樊口等地,現在已經打到了柴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