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在一個戲劇性的場景中,一名扮演楊父的老者歎息道:“過去李明權傾一時,連劉輝一家都敢於拒絕。現在李氏衰敗,為什麼我兒子還不能斷決此婚呢?當年的我們難道沒有膽量這樣做麼?”
此時年輕俊秀的楊彪走上舞台,“父親大人,請聽兒言。”他回憶家族的善行——如陳家貧困時受到的熱情款待,荀攸寬容對待叔叔醉後的過失。“這些行為教導我要待人善良、寬厚為懷。即便未曾謀麵,李女士也是無辜的。”
楊彪繼續述說,“當初李家長輩多次嘗試安排婚姻卻未能如願,如今局勢改變,權貴不再,可有人仍逼迫退婚,質疑我們的決定,說會損清白。但當初之所以答應這門親事,是因為考慮到女孩的利益。二十年過去了,李家人去樓空,宦官也不再是過去的權柄所在,士人與族人都期望您重新考慮此事,甚至以此作為評判標準,但……這是不可違背的諾言,絕不是因為攀附權勢。”
這場演出中的楊彪顯得異常堅定且深情地承諾道:“不論誰笑罵或誤解我們,我願意履行婚約,並保證絕不納妾!我生而不違諾,寧死不悔!”
隨著這句誓言響起,全劇達到了高潮。整個戲台沉浸在觀眾對楊彪高尚品德和忠義信念的情感共鳴之中。
首排觀戲的呂遜不禁感慨,“雲旗?從何時開始你就有這樣的打算了?”
關麟淡淡答道,“或許是從覺得父親不再是唯一的對手之時起。”
此話一出,震驚四座!
第二段戲中,講述著楊攸對主公曹操殺戮的疑慮。麵對這一質疑,楊彪在內心自問——怎樣能阻止無儘的屠殺?他找到了答案,提出了至關重要的建議:奉迎天子以製諸侯。
戲裡的楊彪勸告:“以至誠擁護正義吸引人才乃是最大的美德。因此,挾持天子以號令群雄是最明智的策略!”
隨後楊彪強調過往曆史:“主人曾以鐵腕維護法治,為民眾主持正義;擔任議郎期間勇敢抗爭腐敗,搗毀不良廟宇,圖謀討伐董卓;為何今天卻陷入屠戮之地民的行為?天子的存在象征權力合法性,天下百姓都是天子之臣,同時也是你的國民,怎能肆意殘殺他們?”
通過這樣深刻的演繹,荀彧的建議不僅展現了卓越的戰略智慧,而且深刻地表達了他勸導曹操尊重並保護民眾的決心。
觀眾無不熱淚盈眶,感動於劇中人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仰。
這場戲劇不僅僅是娛樂,它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當時,目睹了這場戲的除了陳宇和李文之外,還有孫皓、孫權和周瑜等人。
孫權禁不住問兒子:“這樣的戲還要上演幾場?”
孫皓搖了搖頭,前兩場的衝擊已經讓他腦袋嗡嗡作響。
“我…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
“對曹丞相而言,最致命的一定是最後一場!”
“荊州使者的驛館在唱戲,是荀令君的故事……”
“荀令君?”一個聲音追問,“是留香荀彧嗎?”
“沒錯,快來看看……聽說剛才已經演了三場,第一場是關於荀公高義迎娶唐氏,第二場是令君輔佐天子救百姓,第三場則是官渡之戰中的十勝十敗論!”
“下一場是什麼內容?”
“誰知道呢?”
他們議論著跑遠了。張翼與張彪對視一眼,張彪說:“哥哥,咱們要不要也去看看?”
張翼心中默念:——『確實如此,這種情形我想得到,那人也不可能想不到。』他的目光望向天空,在雲朵中捕捉到了不尋常之處:那黑點暗示著未來的風暴。
——『看來他已經準備就緒,這戲一定要在許都城演出。』
此時,張彪再次追問,他終於回答:“既然如此,不可錯過一出難得的好戲。”兩人迅速趕到驛館。
驛館前已是人山人海。儘管台上隻有數名演員,台下已聚集了幾千觀眾,得益於簡易擴音設備,大家聽得清晰可見。
劇本描繪的是宮殿門前的景象,演員們扮演曹魏朝臣,迎接新建成的宮殿。曹操來到後,百官伏地:“恭迎魏公!”
曹操命令寫下‘活’字於門上,並質問荀攸為何荀彧未到。“叔叔自鄴城後,稍感不適。”
這時楊修出列解釋道:“此字拆開來便是‘闊’,暗示宮室太大。魏公應考慮改建。”
曹操稱讚楊修聰明,並率眾入內,結束了一幕大戲。
和前三場戲不同,這場劇中少了重要的角色,即一直貫穿其中卻從未現身的主角荀彧,引發了圍觀群眾的熱議。
張彪疑惑不已,“哥哥,戲中荀令君的角色至關重要,為什麼這次連提都沒提?”
張翼眉頭緊鎖:“荀彧真的隻因為風寒才未到場麼?”接著他沉思片刻,輕歎一口氣:“非劉姓者豈能擁有王宮,荀令君當時的處境複雜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