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桌上,手裡轉著鉛筆,陽光照到臉上時,他不得不眯眼避開。
“為什麼會破損呢?”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個疑問。
物理學上的壓力是垂直作用力。
於是,他聯想到壓強的概念。
結合部破損是因為內部壓力過大。
要控製這個壓力源,就要找到方法。
一個想法在他腦中浮現——改變接觸麵積。
根據公式f=3dps,在壓強增大時如何保證承受的壓力不變呢?
減少受力麵積似乎是個可行的辦法。
怎麼實現?用何種結構可以讓接口在高壓下仍保持最小壓力?
他突然想到可以將鋼片接合部位改成錐形結構,使內外壓力自然抵消,確保接觸麵最小化的同時也能利用內部壓力建立更強的密封。
楊小濤馬上動手畫出新設計的草圖。
半小時後,看著修改好的圖紙,李華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
拿著修改好的圖紙,來到張主任辦公室。
發現屋裡沒人,李華就去了車間找張主任。
張主任正好巡視完畢走回來,看到李華匆匆趕來的樣子,有些驚訝:“你怎麼來了?不是在乾你的活嘛?明天就要實驗了。”
李華沒有理會指責,迅速遞上手中的圖紙。
“張組長,我做了些改動。”
張主任接過圖紙,仔細對比原來的和新改的圖,尤其是看了改進的效果,感到非常吃驚。
“你弄的?”
“是,我覺得這應該會更好。”
“行,明天一起帶著圖紙跟我去測試。”
第二天,跟著張組長去做測試之前,張得道心裡也有幾分緊張。
他知道自己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隻有通過實驗證明才能知道結果。
在十車間內,另一位八級鉗工老趙也正忙著改進設備。
他的設計方案是在原有基礎上加了一個擴展圈和改進的橡膠圈固定裝置。
旁邊,同事們緊張地看著他工作。
一切忙完後,大家都期待地圍在一起觀看試驗情況。
雖然外表相似,細節改進卻是顯而易見的提升。
特彆是密封性和耐壓性能得到了顯著改善。
這一切都在大家的努力和創新下變得不同尋常。
在一旁的李海注意到郭主任的表情變化,目光在秦茹與她之間來回穿梭。
他覺得兩人之間似乎有些微妙。
“郭主任,據我所知,秦茹見過彆人使用這種設備,應該不會出錯。”
李海說道。
看到這位有貢獻的老同事也支持,郭大撇子稍作思考後同意了,“好吧,那就由你來負責,秦茹同誌。”
“是,主任。”
秦茹答道,心中暗喜。
高壓鍋加水、上爐加熱,操作過程按部就班進行。
秦茹想起自己多次觀看楊曉操作的情景,儘力做到精確無誤。
眾人屏息以待。
過了十多分鐘,一切正常,壓力閥順利開始工作。
秦茹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笑容,並向周圍解釋說:“這一步成功了。”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
幾分鐘後,壓力閥突然停止工作。
大家紛紛討論可能的原因,有人提出燃料可能不足。
於是郭主任讓一位工人重新添加煤炭。
新的燃料加入,爐火更旺,壓力閥再次動起來。
就在大家為實驗初步成功而興奮時,突發的災難性事故令整個車間陷入悲慘之中。
蒸汽鍋爆炸,熱氣與鐵片四處噴濺。
現場一片混亂,多人體傷嚴重,有人當即身亡。
事後得知這一消息,領導們立即趕往十車間了解情況。
現場情景慘烈至極,單文濤等人的傷情和犧牲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震驚和悲痛。
緊急醫療團隊正在全力救治傷員,同時安排重傷者送往醫院。
麵對此突發事件,楊佑寧等人深刻感受到責任重大,同時也意識到安全管理和技術細節改進的重要性。
接下來的日子裡,需要對事故進行詳儘調查和總結,以防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李誌遠,出了什麼事?”
在傷員被送往醫院後,孫大偉看著一片狼藉的事發現場,皺著眉頭大聲問道。
保衛科科長李誌遠冷著臉走了過來,手裡拿著一個扭曲變形的高壓鍋:“我問了工廠裡的員工,他們說正在車間裡測試這個新產品。”
“結果高壓鍋爆炸了。
張建國距離最近,不幸當場遇難。”
聽到這裡,其他人無不露出驚恐的表情。
孫大偉盯著高壓鍋,一言不發。
如果高壓鍋確實有問題,廠裡的生產計劃豈不就泡湯了?
更重要的是,這款高壓鍋是由陳小剛設計的。
雖然他的設計一直沒有公之於眾,但現在看來,他顯然有他的道理。
孫大偉心中隱隱感到自責。
若是早一點意識到這個問題,向領導彙報,可能就不會釀成這樣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