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一個普通社區裡,生活著一個溫馨的猶太家庭。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叫雅各布,是一位勤勞的建築工人,憑借著自己精湛的手藝,參與建造了城市裡許多高樓大廈;女主人瑞秋則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把家裡的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時常熱心幫助鄰裡。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叫大衛,女兒叫米麗婭姆,一家人的生活簡單而幸福。
大衛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就讀於社區附近的一所猶太學校,每天都會帶著滿滿的求知欲去學習。在學校裡,他最喜歡的課程是曆史和宗教,那些古老的猶太故事和智慧深深吸引著他。然而,生活並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就像平靜的湖麵也會泛起漣漪。
在大衛10歲那年,雅各布所在的建築公司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他失去了工作。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整個家庭陷入了困境。原本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多了一絲焦慮和不安。雅各布每天四處奔波,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卻屢屢碰壁;瑞秋也開始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大衛察覺到了家裡的變化,他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樣活潑開朗。學校裡的一次考試,他因為心思不在這裡,成績一落千丈。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關切地詢問他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大衛低著頭,小聲地把家裡的情況告訴了老師。
回到家後,大衛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內心充滿了自責和擔憂。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不僅沒能幫家裡分擔壓力,還在學習上落後了。瑞秋發現了大衛的異樣,輕輕地敲開了他的房門。
她坐在大衛身邊,溫柔地說:“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不好受,家裡的事情不是你的錯,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會有平坦的大道,也會有崎嶇的山路。我們不能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停下腳步。”
大衛抬起頭,眼中閃爍著淚光,說:“媽媽,我害怕我們家以後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我也擔心爸爸找不到工作。”
瑞秋撫摸著大衛的頭,微笑著說:“孩子,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麵對它。就像我們猶太人的曆史,經曆了無數的苦難和迫害,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堅強地走了過來。每一次困難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它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
那天晚上,瑞秋把家人都叫到了客廳,點上了一支蠟燭。在柔和的燭光下,她開始講述起猶太民族的曆史。從祖先在埃及為奴,到在沙漠中漂泊40年,再到建立自己的國家,又經曆了無數次的戰爭和流亡,但猶太人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從未被打倒。
“孩子們,”瑞秋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和我們民族經曆的苦難相比,也許微不足道。但無論困難大小,我們都要坦然麵對。就像這燭光,哪怕外麵狂風暴雨,它依然能在黑暗中照亮我們的家。”
大衛和米麗婭姆靜靜地聽著,他們的心中湧起一股力量。從那以後,大衛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希望能讓父母少些擔憂。同時,他也開始幫著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照顧妹妹。
日子一天天過去,雅各布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他並沒有氣餒。他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學習新的技能,還嘗試著自己創業。雖然過程充滿了艱辛,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有一天,大衛在學校裡和同學發生了爭執。同學嘲笑他家裡窮,爸爸找不到工作。大衛非常生氣,和同學打了起來。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們,並通知了家長。
雅各布和瑞秋來到學校,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並沒有責怪大衛。回家的路上,雅各布對大衛說:“孩子,彆人的嘲笑並不能定義你。我們不能控製彆人說什麼,但我們能控製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我們要為自己的尊嚴而戰,但不是通過打架這種方式。真正的強大是內心的強大,是在麵對困難和侮辱時,依然能保持冷靜和自信。”
回到家後,雅各布給大衛講了一個故事。在二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許多猶太人被關進了集中營。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人們每天都麵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有一位名叫維克多·弗蘭克的猶太心理學家,他並沒有被恐懼和絕望打倒。他在集中營裡,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人依然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他選擇用積極的心態麵對苦難,在腦海中構想自己未來重獲自由後的生活,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他熬過了那段黑暗的歲月。
“大衛,”雅各布說,“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像維克多·弗蘭克一樣,保持積極的心態,坦然麵對一切。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大衛聽了爸爸的話,若有所思。他意識到,自己之前因為同學的嘲笑而衝動打架是多麼愚蠢的行為。他向爸爸保證,以後會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用理智和寬容去對待彆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