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寧靜而古樸的小鎮上,生活著年輕的猶太夫婦大衛和瑞秋,他們迎來了家庭新成員——可愛的兒子伊萊。初為人父母的他們,滿心歡喜卻也深知責任重大,尤其是在傳承猶太人獨特教育理念這件事上,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伊萊兩歲時,大衛和瑞秋就開始為他的教育布局。一天,大衛從書房裡拿出一本色彩鮮豔的兒童繪本,上麵畫著各種水果和數字。他坐在伊萊身邊,溫柔地翻開繪本,指著蘋果說:“伊萊,看,這是一個蘋果,這是數字1。”瑞秋則在一旁拿著一個真正的蘋果,遞給伊萊,讓他觸摸、感受,伊萊興奮地咯咯笑,伸出小手去抓蘋果。通過這種實物與知識相結合的方式,伊萊很快就對數字和物品有了初步認知。猶太人堅信,教育要從幼兒抓起,早期的啟蒙教育就像為孩子的大腦種下智慧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隨著伊萊漸漸長大,到了該接受更多知識的年紀,大衛和瑞秋送他去了鎮上的猶太學校。學校裡的課程豐富多樣,除了常規的讀寫算,還有一門特彆的課程——《塔木德》研讀。《塔木德》是猶太人的智慧寶典,蘊含著無數的生活哲理和商業智慧。伊萊的老師雅各布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和藹可親的長者。他深知《塔木德》對孩子們的重要性,總是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其中的內容。
有一次,雅各布先生給孩子們講了一個《塔木德》裡的故事:一位智者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去遠方旅行,途中他們遇到了一條湍急的河流。智者讓徒弟們想辦法過河,第一個徒弟毫不猶豫地跳進河裡,試圖遊過去,結果被河水衝走;第二個徒弟站在河邊,猶豫不決,始終不敢邁出第一步;第三個徒弟則沿著河岸走了很久,終於找到了一座橋,順利過了河。講完故事,雅各布先生問孩子們:“從這個故事裡,你們學到了什麼?”伊萊第一個舉手回答:“遇到問題不能盲目行動,也不能害怕退縮,要像第三個徒弟一樣,尋找正確的方法。”雅各布先生讚許地點點頭,補充道:“孩子們,這就是《塔木德》告訴我們的智慧,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隻有運用智慧,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伊萊不僅學會了《塔木德》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思考,懂得如何從經典中汲取智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伊萊十歲那年,大衛和瑞秋決定讓他參與一些家庭的財務事務,培養他的理財意識。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和伊萊一起坐下來,討論家庭的收支情況。大衛會拿出賬本,詳細地給伊萊講解每一筆收入和支出的來源和去向。比如,大衛會說:“伊萊,你看,爸爸這個月工作賺了這些錢,這是我們的收入。然後我們要付房租、買食物、交水電費,這些都是我們的支出。”通過這樣直觀的方式,伊萊對家庭財務有了初步的認識。
之後,大衛和瑞秋給伊萊一筆零花錢,讓他自己管理。伊萊一開始很興奮,拿著錢就想買各種玩具和零食。但很快他就發現,錢花得太快了,還沒到月底就所剩無幾。看著伊萊苦惱的樣子,瑞秋耐心地引導他:“伊萊,你要學會合理規劃你的零花錢,哪些是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節省的。你可以把錢分成幾份,一份用來買學習用品,一份用來買零食,剩下的存起來。”伊萊聽從了媽媽的建議,開始製定自己的零花錢計劃。他把一部分錢存進了一個小豬存錢罐裡,每次看到存錢罐裡的錢越來越多,他都有一種成就感。通過管理零花錢,伊萊不僅學會了如何理財,還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伊萊的成長過程中,大衛和瑞秋還非常注重培養他的社交能力。他們經常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讓伊萊參與到接待客人的活動中。伊萊學會了如何與人打招呼、交流,如何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有一次,伊萊的表弟來家裡玩,表弟對伊萊的一個新玩具很感興趣,伊萊一開始有點舍不得,但在媽媽的鼓勵下,他還是把玩具拿出來和表弟一起玩。兩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瑞秋看到這一幕,欣慰地笑了。她告訴伊萊:“與人分享會讓快樂加倍,在和彆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伊萊記住了媽媽的話,在學校裡,他也總是樂於助人,和同學們相處得非常融洽,擁有了很多好朋友。
隨著伊萊進入青春期,他開始對商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衛察覺到了兒子的興趣愛好,決定給他一個實踐的機會。他和一位朋友合作,在鎮上開了一家小小的文具店,讓伊萊利用課餘時間去店裡幫忙。伊萊非常興奮,每天放學後都會迫不及待地趕到店裡。他從最基礎的整理貨架、擺放商品做起,逐漸熟悉了店裡的業務流程。
有一天,店裡進了一批新的筆記本,但是銷量並不好。伊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仔細觀察了店裡的顧客,發現很多學生喜歡個性化的文具。於是,他向爸爸提出了一個建議:在筆記本上印上一些流行的卡通圖案,或者提供定製服務,讓顧客可以在筆記本上印上自己的名字或照片。大衛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采納了伊萊的建議。果然,經過改進後的筆記本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銷量大增。通過這次經曆,伊萊不僅體會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商業的魅力。他明白了,在商業領域,隻有敏銳地捕捉到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才能取得成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