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主有事向鄉長稟報,鄉長處理不了則上報農署。
農署就是這次為安置流民而專門成立的機構,日後東萊的農事,全部由農署管治。
蔡正成為農署的首任署長。郡府還給他調配了十幾個郡吏,作為他的助手。
農莊的概念出現了。
農莊將遍布東萊各縣。
在中國的曆史上,一直都是“皇權不下鄉”的。
那誰來管理農人、農戶呢?
自然是本村、本鄉的最大豪紳,或者是最大家族的族長。
基層的鄉紳,直接隔斷了最基層的農人和高層的聯係。
這種現象,直到新中國土改後,才得到徹底的扭轉。
農莊的出現,莊主、鄉長的設置,就是為了打破“皇權不下鄉”傳統。
莊主,就是向官府負責的最底層官員。
農人——莊主——鄉長——縣農吏——郡農署,就是蔡成設計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鏈條。
如此,郡府的管轄權,直接下到最底層,接觸到了地麵。
這才是接地氣。
與規劃同時公布的,還有郡府的公告:所有荒蕪之地皆歸郡府所有;所有官田不得私自買賣。
如蔡成所言,郡府的公告,與其說在保護自己的官田,不如說是保護住了農人手中的田地。
蔡正要求管亥協助,在流民中選出了耕種能手,平均分布在各莊,以保證各莊的耕種水平。
同時,農署還號召流民自己動手,先搭建茅草屋,多砍柴,多燒炭,先熬過這個冬天。
開春後,郡府會組織人手,同所有農人一起修建土坯火炕房。
分布在各縣國的流民,開始向黃縣蜂擁而來。
然後在郡府的安排下,又散向四方。
所有離開黃縣的流民,走之前都會對著郡府所在磕頭謝恩。
謝誰?一謝蔡成,二謝郡府。
蔡成的良策,不僅士紳們知道,就連包括流民在內的普通民眾,也都知道。
蔡成在民間的聲望,雖然剛剛建立,就已經一飛衝天,達到了極高的程度。
這當然是管亥等人有意宣傳的結果。
前來黃縣的士族鄉紳,沒有人離開。他們都集中在管氏農莊內,眼中隻有一件事:聯合商號。
還沒等流民離開黃縣,郡府就已經公布了“成立聯合商號”的公告。
公告宣布: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商號,並以初始投入的多少,來計算入份幾何,並決定年終的分潤。
蔡必作為郡府指定的商號大掌櫃,每年有一分的分潤,就是全部利潤的百分之一的分潤,但不拿工錢。
商號其他人手,全部拿工錢。
蔡家不出資,也不占有年終分潤權。
蔡立公開聲明,蔡家讓利,是為了整個東萊的繁榮昌盛。
不僅蔡家不參與分潤,所有郡府官吏,統統不參與商號分潤。
所有士紳,一致稱讚蔡郡守大義。
其實他們心裡明白,這已經不是大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