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鄧盛也說到了點子上。
為什麼“自古皇權不下鄉”?還不就是因為朝廷供養不起,才把具體耕種事宜,潛移默化地由那些士族鄉紳來管治。
雖然朝廷沒有下達過“委托令”,但無數年來,也確實是按此法辦的。
如此,朝廷頒布的政令,往往到田間地頭時,就已麵目全非。或者說,那些士族鄉紳把朝廷的“惠農政策”,都悄然地變成了“惠紳政策”。
官吏人多了養不起,沒有最基層的管束,又隻能導致“皇權不下鄉”。這也是無數年來,一直沒辦法打開了死結。
以東萊的做法,五百戶為一莊,十莊為一鄉,那要多出多少鄉長和莊主?總量上幾乎和當前的官吏總數相當了。
這意味著朝廷要多付出七八成的賦稅。
“對了,東萊如此,奏表上怎麼沒說那些鄉長、莊主的俸祿是如何支付的?”張溫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叫蔡正進來問一下便知。”劉宏說道。
蔡正就在殿外候著,自然是一傳便到。
聽到大家的問題之後,蔡正麵不改色地說道:“啟稟陛下和各位大人,東萊郡府無需供養鄉長和莊主,全部都是各農莊自行負責。”
“這不是變相給農戶加稅嗎?”郭全馬上提出質疑。
為何有黃巾造反?就是因為他們要繳納賦稅,就會餓死。
現在朝廷無力減免賦稅,否則無法應付四起的狼煙,但也不能加稅吧?
“啟稟大司農,並沒有給農戶加稅。農莊實施的辦法是‘稅三佃七’,但農莊需要供養鄉長和莊主。但隻供養鄉長、莊主一人,不包括其家眷。其家眷也是要自己耕種的,同樣可以獲得七成收獲,而農莊隻需要少量補貼給鄉長、莊主一些糧食即可。”
“這不還是等同於給農戶加稅嗎?”袁隗斥道。
可他剛剛說完,又馬上發現了不對之處。於是他不等蔡正回答,繼續問道:“你剛剛說‘稅三’,這田稅本就高於朝廷規定的了,再加上供養鄉長和莊主的,這已經是朝廷規定的田稅數十倍了,農戶能答應?”
“東萊取消了所有的賦,把折算進了田稅中。總體算下來,要比當前朝廷規定的賦稅低上一些。”蔡正平和地解釋道。
“把賦取消了?那徭役怎麼辦?”馬上,太尉鄧盛就不乾了。
東漢末年的徭役很多,但最多還是為軍隊運送糧草軍械,其他才是興修水利、修建道路、修建皇陵等。
蔡正心說,這些朝廷大員真是厲害,所有問題都直指要害。
“凡是徭役,都由郡府支付工錢。役工拿到錢後,也可以購買糧食養活一家老小。”
“哦?那一天徭役支付工錢幾何?”
“一天八錢。”
“可郡府哪裡來這麼多的錢呢?”郭全做大司農,算賬快,馬上就知道,郡府支付徭役的錢可不是一點半點。
都追問到這個程度了,蔡正本來不想說的,也隻能說出來了。
“郡府向朝廷上繳賦稅後,用所餘補貼。此外,還有各大士族鄉紳的捐贈以及商稅、課稅、關稅等補充。”
所謂的商稅,漢時也稱商課,是由關稅、市稅和課稅組成。
關稅,指的是入城、過關所收的稅,通常在貨物價值的2左右;所謂的市稅,主要指攤位或店鋪的地租;所謂課稅,指山澤園池的征課,主要是針對漁民、鹽民、山民、果農等非務農人群的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