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見這裡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便將這方土地命名為朝鮮。
箕子率領的五千餘人,建立“箕氏侯國”,教會了本地人耕種、養蠶、紡織等技術,以中原文明教化臣民,實施簡易八法,沿中原官吏體製和生活習俗。
周武王聽聞箕子在朝鮮建國後,還專門派人前往朝鮮,封箕子為朝鮮侯,並邀請其回鄉探望。
目前在朝鮮首都平壤,還有長子陵遺跡。
箕子在後世之朝,同樣是名望極高。
孔聖人在《論語》中,稱箕子、微子、比乾為三仁;
唐朝為箕子立廟,柳宗元寫了《箕子碑》;
宋朝追封箕子為遼東公;
元朝封箕子為仁獻公;
明朝為箕子建三仁祠,三仁中,比乾居右,微子居左,箕子居中。
到了東漢,箕子侯國已經一分為三,分彆為辰韓、馬韓和牟韓,且都已退於朝鮮半島南部。
其中的辰韓,傳說就是箕子的直係後人所建之國。
蔡成在腦中查看這段曆史之後,就打算繼續箕子所行之事,讓朝鮮半島完全漢化,融入大漢之中。
當然,蔡成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管承,隻是要求管承以軍力威懾,並從青州派去官員對上述五國實施安撫之策。
在劉虞離開青州之前,蔡成與其深入交流,強調了融合朝鮮半島對華夏文明的重大意義,劉虞也大為讚同。
故而,劉虞就任幽州牧後,就馬上開始移民。
按蔡成的謀劃,把烏桓移入遼西和右北平,以加快同化的過程。同時把右北平和遼西的漢人,遷徙至遼東平原,大力開展農耕。
早在冬季還未結束,整個移民已經完成。
由於青州的大力援助,整個冬季,整個幽州,無論是烏桓人,還是漢人,無一人凍餓而亡。
現在,遼東郡聚集了二十餘萬人的農戶,自今年開春,遼東平原的農耕已經全麵展開。
反而,代郡、上穀、漁陽、右北平和遼西,隻留下一些世家大族,人口數量銳減。
不過,這不要緊。
隨著北方四郡越來越富,幽、並兩州的人口會越來越多。按蔡成估算,用不了二十年,幽州、並州人口數量,就都可以突破一百五十萬。
期間,鮮卑想趁著大漢與烏桓衝突之際,想劫掠遼東。
結果被於禁采用圍殲蘇仆延的戰術,直接在玄菟郡與遼東郡交界處,以拒馬陣圍殲了全部鮮卑五千精騎,而鎮北軍團僅十幾人受傷。
此戰不僅嚇壞了東部鮮卑,也嚇壞了遼東以北的扶餘和高句麗。
現在,高句麗已派出使者前往薊縣(幽州治所),要與大漢談判。
同樣,劉虞也敏銳地發現與鮮卑交好的時機,同樣派出使者前往東部鮮卑,表示願與鮮卑交好,且可以在遼西邊境,專為鮮卑開商市,互通有無。
至於幫助過特戰隊的田疇,蔡成專門修書一封,讓其前往薊縣,麵見劉虞。
劉虞很喜歡田疇這個尚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直接征辟其為牧府從事。這可比當初特戰隊許諾給田疇的無終縣令,高了好幾個級彆。
蔡成通過此事發現,原來即墨田氏的分支也很多,田疇是分支,田豫也是分支。
既然重用了田疇,當然不能委屈田豫。
早在年節過後,蔡成就把田豫從幽州農分署,調給於禁,任鎮北軍團軍團部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