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無論最後戰果如何,你不能率領聯軍對抗大漢。”
這簡直就不算個條件。
其實,孫堅對大漢還是很忠誠的。
正史中,如果不是討伐董卓無疾而終,而且看到其他兵馬出工不力,也不會在洛陽廢墟中得到傳國玉璽,他也不會率軍返回長沙。
當時他已經斷定,大漢完了。
既然大漢完了,自己又得到了傳國玉璽,何不返回長沙,以圖更大的謀略?
而且當時孫堅投靠了袁術,他也想觀察一下,袁術是否有帝王之相。
如果有,自是把傳國玉璽獻給袁術;如果沒有,那就圖謀自身壯大。
可見,哪怕如孫堅這樣忠誠於漢的人,得到傳國玉璽後,仍然不免怦然心動。
大概也隻有蔡成這樣,完全摒棄了“君權神授”的人,才不認為得到傳國玉璽是天意吧?
而其他人聽到厲誌的第三個條件,麵色很是奇怪。
他們聚集於此,不就是為了匡扶漢室嗎?
怎麼會想到與大漢對抗呢?
隻是,這個條件提得堂堂正正,自然無人質疑,更沒人問出無腦問題。
誰敢問?
你問了,是不是說明你對大漢有異心?
第二天,派人把袁氏三兄弟和王匡請來厲誌軍營,並宣布正式商討盟主人選。
袁術、袁遺本來還想爭一下,可在商討之時,看到勢頭不對。
很明顯,這些人已經商議妥當,如今無非是走個過場,讓他們知道而已。
王匡也看出來了,這些人是徹底拋棄了袁氏三兄弟。
他頓感義憤,恨恨地說道:“如果不是袁氏族人做盟主,請恕我河內無法提供糧草。畢竟,這些糧草都是袁氏提供的。”
“哦?袁氏提供了多少糧草?”厲誌似乎很是好奇。
“哼,足足二十萬石。”
王匡趾高氣揚,意思是,沒有這二十萬石糧草,你們如何討伐董賊?
聽了王匡的話,所有人的臉色都不好看。
袁氏竟然能做出此等事情!
半晌後,孔融開口譏諷道:“漢室之亂,皆由袁氏造成。討賊倡議,也是袁氏發出。我等響應而來,卻被逼著奉袁氏為主。此事早晚天下皆知,不知天下如何看待袁氏之所作所為呀。
“而你王太守,發出倡議,卻斷絕糧草,必定載入史冊。”
孔融其實沒多大本事。
他隻不過頂著孔聖後人的招牌,又確實熟讀儒家經典,哪怕他的脾氣又臭又硬,又喜歡議評時政,雖然被史上奉為“建安七子”之一,可還是因為觸怒曹操而被殺。
此時孔融的語言,就極為毒辣。
他不說“袁紹”,而提“袁氏”。這等於是在告訴袁氏三兄弟,你們做的事情,就等於是袁氏一族做的事情。
如果你們不給聯軍糧草,那我就把袁氏的所作所為,全部張揚出去,看你袁氏一族可還敢出門。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