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帶來的兩萬治安軍,看到厲誌脫離了聯軍,又要回青州,早就鬨起來了。
回去後也隻是窩冬,打一仗再走,回去也不耽誤春耕,不是更好嗎?
他們也渴望戰功。
現在竟然有了參戰的機會,頓時高興得“嗷嗷”叫,而且還有人大聲叫喊,希望對手不要投降。
然而,現實讓他們極為失望。
因為公孫瓚和華雄還是投降了。
不投降怎麼辦?
他們哪怕是攀登懸崖攻下成皋城,不依然還是麵臨絕境嗎?
向前後的虎牢道衝擊?
拉倒吧。
斥候已經探明,前後的虎牢道上,都已經布置好的拒馬。如此狹窄的虎牢道,他們隻要敢衝擊,除了一批批地送死外,再無其他結果。
古時,因沒有糧草而投降的事情,實乃常見。
沒有糧草了,軍隊都是趕快逃跑。如果跑不了,就直接投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時糧草就是軍之膽,士之氣。
投降是投降了,鄧辰也可以放過公孫瓚,卻不敢放過華雄和李儒。
尤其是李儒,董卓在京都內做的壞事,都有他的影子。
倒是華雄,在過去沒有劣跡,在京都城內,也什麼都沒參與。
但不管怎麼說,這兩人隻能交給大帥來處理。
厲誌率領兩萬治安軍和近兩萬降卒,跟在山地師的身後,浩浩蕩蕩向京都開進,要與征南軍團彙合。
至於豫州的兩千兵馬,則是自行返回豫州,協助黃琬推行新農體係。
至於進駐轘轅關,與曹操合兵,鄧辰倒是想,可曹洪不讓他們入關。
曹洪說了,他們肯定能夠守住轘轅關,絕對不會讓呂布從轘轅關逃脫,否則他提頭來見。
鄧辰也沒有辦法。
他理解曹洪怕護民軍入關之後,給他們繳械。
這年頭,誰相信誰呀?
路上公孫瓚問鄧辰,為何他在成皋城等了許久,卻沒有等到聯軍的糧車。
鄧辰笑道:“護民軍早知你在成皋城,如何還會讓聯軍從此路運糧?厲誌的兩萬護民軍,就是為了對付你在成皋城一萬多兵馬的。”
公孫瓚無語了。
你要收降我,直接找我聯係不就行了,何必來這一套?
他哪裡知道,蔡成知道他的秉性,怕他寧死不降,才如此安排的。
鄧辰剛剛回到征南軍團大營,蔡成就率領自己的親衛,以及賈詡、法正、孟達三人,到了洛陽城下。
不僅蔡成趕到了,就連蔡琰、諸葛亮、郭淮三人也來了。
蔡琰在晉陽住了一段時間,每天心裡就和貓抓的一樣,根本就靜不下來。
她已經不適應蔡成不在身邊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