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的話如醍醐灌頂一般,讓眾人的眼睛都亮了起來。
大漢的使者最多走了多遠?西域。
大漢收西域,並不是覺得西域有多好,而是為了切斷匈奴與西域各國的聯係。
用武帝的話來說,那叫“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然而,正因為開辟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卻讓大漢受益良多。
“成公子,為何我大漢從未想過走出去呢?走到西域,還是為了對付匈奴,而不是想真正走出去。”盧植問道。
盧植的提問,代表了所有人的心聲。
蔡成也聽得出來,盧植這是真心想知道答案。
“原因比較複雜。”蔡成神色肅穆。
“之前,是我大漢無力走出去。
“春秋千國,戰國七雄,內耗過多,應接不暇,自然無力向外。
“也正是因為內耗,才給了匈奴崛起的時間。
“大漢前期,人口稀少,國力凋敝,自然也不會多想。
“可在後漢,我大漢一直強盛,卻不往外走,就是儒家學說的原因了。
“儒家學說,對於維持皇權,有極大的好處。
“然而,保守、缺乏進取的成分太多,亦是儒學學說的弊端。
“當然,如今的儒家學說,都是經過篡改的,而不是原本的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學說。
“現在的儒家學說,是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常、以‘天地君師親’為綱,隻想守著農耕,排斥商業、工業,抬高士子地位的學說。
“實際上,提升工業水平,雖然會有很多勞力不再從事農耕,卻能夠讓我們產出更多的糧食;比如青州推出的播種機、收割機等;
“提升商業水平,可以促進物資的流通,讓各個不同地域互通有無,讓各地的物資都豐富起來。
“而單純抬高士子,卻忽視了全民教育,使得無法發揮全民的智慧,反而越來越保守。
“而‘獨尊儒術’讓其他學說不得弘揚。沒有了各種學說的激烈碰撞,人們的思維就無法打開,意識思想就無法提高。
“就像我剛剛拿出的兩本書,對我們大漢來說,也是全新的學說。
“但在‘獨尊儒術’下,這樣的學說就沒人敢去深究其中的道理。
“雖然儒家學說的好處是維持皇權,保證了皇朝的延續。但其學說的本質,卻在潛移默化之中,阻礙了人們的探索之望,阻礙了發展。
“大家想想看,大漢四百年,在所有方麵,與高祖建漢之時,有多少進步?
“大家再想想看,諸子百家最為活躍的戰國,雖隻有二百五十多年,又出現了多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思想?
“僅僅秦之數十年,就有鄭國渠、靈渠、馳道、長城等諸多能為我大漢萬民所用之建設。還不用說秦未滅六國之前,就有益州成都的都江堰工程。
“反觀大漢四百年,又有什麼可以流傳萬世的工程建設?
“人一旦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失去了探索之心。
“連探索的欲望都沒有,隻想守著自己的幾畝田地,又如何能想到向外走呢?
“估計就算是有人提出向外走,在朝堂之上,也會被口誅筆伐、極儘打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