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棄械者死!不降者死!”
護民軍的吼聲,衝擊著所有袁術軍的耳膜,震得袁術軍的腦子“嗡嗡”作響。
袁術軍的隊伍雖長,可護民軍的人也多呀。
一萬多人,從大路兩旁夾擊而來,下令投降的聲音又是震天響,而袁術軍連結陣都做不到,如何抵抗?
在冷兵器時代,步戰不結陣,戰力要比結陣下降八成還不止。
越來越多的袁術軍丟掉兵器,跪地投降。
至於運送糧草的那些車夫,在軍號響起之時,就不約而同地停下馬車和牛車,然後就蹲在車旁開始瑟瑟發抖。
在護民軍的喝令下,投降的袁術軍,以千人為單位,都圍坐在大路的兩旁。
然後護民軍才衝上來打掃戰場。
一萬對一萬,袁術軍幾乎連一箭都未射出,就全部投降。
如此也印證了什麼叫烏合之眾。
古代的軍隊,如果不經過正式的訓練,就是烏合之眾,基本沒有戰力。
這也是為什麼黃巾起義,席卷大漢八州,人數高達數百萬,最後卻被朝廷派出的十數萬軍隊給滅了的原因。
普通百姓,哪怕就是給他們刀槍,他們也隻會胡砍亂刺,完全沒有章法。
鮑韜、鄧辰隻能原地休整,等待張合派兵馬來接收這些俘虜。
鬼使神差中,他們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圍點打援,讓鮑韜暗自興奮不已。
不過,好處是他們奪得大量糧草,征南軍團的糧草暫時不愁了。
袁遺撿了一條命。
因為之前那一槍,雖然刺得不深,卻造成了袁遺腹內出血。
如果不是征南軍團的隨軍軍醫會動手術,止住了袁遺的腹內出血,袁遺絕無活路。
袁遺的親兵隊長親眼看到護民軍就在大路旁,搭起帳篷、架起手術台。
然後就看那軍中郎中,直接用刀把袁遺的傷口劃開,又拿著一根長長的鐵針,用他不知道是什麼做成的線,在袁遺的傷口上來回穿梭。
這個過程中,袁遺的鮮血不斷地往外流,手術台下積累了很大一片血泊。
一刻鐘後,軍中郎中開始給袁遺包紮。
包紮前,還在袁遺的傷口撒上不知名的藥粉。
之後,那軍中郎中就吩咐親兵隊長,說是袁遺失血過多,命雖然保住了,可哪怕幾個月後傷口好了,身體也會長時間的虛弱,必須要長期保養,且要多吃肉食。
軍醫還建議:如果袁遺本人不反對,最好是送到京都,那裡有大漢醫堂總部,無論是醫療條件,還是保養條件,都好上很多。
這也是軍醫看在袁遺下令投降的份上,才給出如此建議。
此時的袁遺早已處在深度昏迷中,哪裡還能表示同意還是不同意?
於是親兵隊長就幫袁遺表態,願意把袁遺送往京都。
隨後,鮑韜和鄧辰就迎來了意外之喜。
鄧辰告訴鮑韜,說是護民軍就處在魯陽通往宛城的大路上。
一旦軍團長攻克魯陽,必然會有很多潰兵往宛城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