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紀好整以暇地說道:“朝廷之前的海捕文書隻是要孫堅前往京都,說清楚危害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之事,本與孫策無關。
“可後來,因袁術、孫堅不奉內閣詔令,其麾下兵馬已被內閣宣為叛軍。他已無法投靠青州成公子了。”
“哈哈哈哈——”曹操放聲大笑,笑聲快把大堂的屋頂震破了。
等曹操笑完,逢紀才接著說道:“不過,主公可不能等孫策入江東。畢竟他還可以過江取荊州四郡。”
一聲“主公”,叫得曹操心花怒放。
這逢紀可不像許攸,知道什麼時候奉上馬屁,而且還拍得極為舒服。
這才是會說話之人,不僅為曹操分析了當前局勢,還讓曹操內心極為舒坦。
曹操滿臉笑意,對著逢紀一禮,才問道:“元圖教我!”
“馬上派出使者前往江夏,告知孫策,讓他率軍取長沙、零陵兩郡,而主公遣一上將,同樣率五千軍取武陵、桂林兩郡。
“孫策若原奉主公之令,則其五千兵馬及程普、黃蓋、韓當等悍將,已入主公之手;
“孫策若不願奉主公之令,他因走投無路,必會以其父曾為長沙太守之職,過江取長沙。
“那時,主公同樣遣一上將率五千軍,潛入長沙郡,待孫策師老兵疲之時,便可一戰勝之。如此,不僅長沙順利入手,武陵、零陵、桂林三郡亦會懾於主公兵威而儘歸揚州所有。
“而應對揚州士族,主公所餘兵馬足矣。
“如此,主公便與北方九州形成了‘劃江而治’之態勢。”
“元圖大才!元圖如吾之子房也!”曹操心花怒放。
按許攸、逢紀之策,兩州在手,據大江而守,隻需要三年,曹操便可積累與北方對抗之底蘊。
之後視情況,攻占襄陽,進而控製漢水兩岸,打通上庸道,便可以考慮攻取益州之事了。
前秦便是有了蜀地糧倉,才有了滅六國、一天下之底氣。
如若自己取了益州,屆時不要說聯係北方士族,大軍北渡討伐成公子了,僅隨時可以出漢中、取三輔、占涼州,鎖洛陽西進之路,就夠成公子頭疼了。
“劃江而治”的美景,正在向曹操招手,取大漢天下更是隱約可見!
曹操為何要割據江東?
要說曹操對天下沒有野心,不僅彆人不會相信,就是他自己恐怕都不會相信。
想成公子那“洛水之誓”,真是小瞧了天下英雄!
待“洛水之誓”一破,看你成公子如何自處。
曹操已經想好了,為了坐實蔡成小兒禍亂朝綱,他甚至可以籠絡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焉,以他們皇室宗親的身份,口誅筆伐成公子,形成輿論上的優勢。
這樣,他劃江而治,形成南北對抗之勢,從哪個角度來說,都能站得住腳了。
曹操已經決定,在偷襲孫策的同時,還要派人去荊州見劉表。
一定不能因為自己取了荊州江南四郡,就把劉表推到成公子那邊。
自青州崛起,先帝劉宏外派的州牧,除對其極為忠心者如黃琬、賈琮)之外,餘者皆是皇室宗親。
可見,劉宏並不相信非宗親的臣子了。
所以,自己能掌控劉表或劉焉這樣的皇室宗親,在大義方麵,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