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這軍令是兵部發出的,卻不是蔡成的指令。
在陛下和三公九卿們等待春暖花開的時間內,京都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曆史進程的大事。
或者說,大漢北方的天都快塌了。
發生了什麼事情,能被形容天都要塌了?
蔡成被人下毒了。
而且毒下得極為精準,隻下給了蔡成一人。
事情是這樣的。
劉協正式的拜師禮過後,蔡成出京都又返回京都,要等天氣暖和後,再陪劉協去巡視天下。
說是陪劉協,實則是蔡成自己想巡視整個大漢北方。
蔡成需要了解各州郡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特點,才能研究如何能讓整個大漢北方快速富裕的政策。
整個大漢北方到底有多少人口?分布情況又如何?增長趨勢又如何?需要青冀二州補貼多久?
涼州西麵的“羌胡八族”的情況又如何?是滅族,還是收服?是否需要順勢掌控隴西走廊兩側,確保與西域聯通的安全?
收取了河套地區後,如何防禦陰山一線?又如何分割牧場和農場?又如何防止外套的沙漠化?
治理黃土高原的規劃如何製定?他給了賈詡治理黃土高原的辦法,卻沒有給他規劃。
畢竟華夏開始治理黃土高原,可是要等到兩千年後新中國建立。
而現在黃土高原的實際情況,肯定與兩千年後有著極大的不同,所以不實際考察,蔡成也無法做出規劃。
蔡成還要考察大河,也就是後世的黃河。
這條華夏的母親河,水已經越來越黃了。
黃河出了壺口後,一路向東,全是平原。
為了不讓黃河肆虐下遊平原,從周朝開始,就一直在修黃河大堤。
到了東漢,黃河大堤因與太行山脈相呼應,故稱“太行堤”。
太行堤如同兩隻有力的臂膀,托著黃河一路向東。
托?
對,就是托!
黃河下遊又被稱為“懸河”,其河床至少都要比堤壩外的地麵高出幾丈。
而且由於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河床越來越高,導致了黃河自古以來六次大改道包括國民黨炸開花園口,以黃河決堤來阻擋日軍),數百次小改道,每次改道都給下遊平原造成極大的災難。
要防止黃河決堤,就要不斷地疏浚挖出河底的泥沙)、固堤。
可如果要治本的話,就得治理黃土高原,儘可能地減少黃土高原的泥沙進入黃河。
可以這麼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而中華北方越來越貧困,也是被黃河水衝的。
所以,考察黃河中遊和下遊,也是蔡成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
另外,蔡成還要考察東北平原的黑土地,考慮如何成立農墾兵團,把北大荒後世對這一地域的稱呼),變成“北大倉”。
當然,在考察黑土地的同時,順便蔡成也會考察高句麗和扶餘兩國,把大漢東麵的邊境,一直推向海邊。
最後,蔡成還要考察遝氏造船廠和不其造船廠,以及海軍當前的情況。
當然,抵達青州後,他也要回家看看蔡母和姐姐。
在他的建議下,青州蔡氏當前並沒有搬遷到京都。目前北方的局勢還未穩定,蔡氏還需要幫他守好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