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字的第一卷寫完了,雖然回頭看時,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可也總算寫出我想要的樣子。
主人公一出場,就是高官之家的嫡子,為他的創業崛起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主人公沒有參與東漢末年的黃巾大亂局中,不是不想拯救天下民眾,實不能也。
他穿越之時年方九歲,又在“東夷”之地,沒錢、沒糧、沒人口,更是沒兵……
如果以九歲之齡率領統帥民眾,好像總不是那麼回事,何況在名望為上的東漢末年,純樸的民眾又有誰會聽從一個稚子的號召呢?
更何況,在東漢末年,如果沒有一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哪怕你再有本事,恐怕也無力施展。
這是由漢朝時的社會形態而決定的,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所以蔡成不僅要能夠動員民眾,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多階層的支持,非匹夫之勇和幾項發明所能決定的。
最重要的,他並不想顛覆大漢呀。
中華數千年的曆史上,“匹夫起事,無憑借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這便是後世對漢的評價。
然而起源於漢中彈丸之地,又綿延四百年的大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後續兩千年發展的圖騰。
漢人、漢族、漢語、漢話、漢服……早已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液中、刻在了靈魂上,並影響了後世兩千年的發展,鑄就了我們的民族之魂。
“秦得其形,漢固其本”,不僅彰顯了秦漢兩朝對中華民族日後發展的巨大作用,還影響著後世各朝代的走向,更是被後世曆朝曆代奉為正統之源、民族之本。
而《後漢書·郡國誌》中,“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更是說出了中華民族的不甘。
“漢不能滅”也因此成為作者本人的執念。
於是,從立場上,主人公也無法參與黃巾亂世。
他不願起兵對民眾揮起屠刀,又不願借黃巾之亂覆滅大漢,還擔心因自己的參與造成對大漢更大的破壞。
好在有年齡這一天然要素,那就兩不相幫,避開這段時間好了。
而且,一個穿越者,又為稚童之身,身後的家族幾為寒門,在以“名望”為先的漢代,想成事可謂是千難萬難。
更何況穿越者與時代的思想意識都不同,如果不能找到什麼為自己鎮場子,讓自己的一切行為既能驚詫天下,卻又是那麼合理,豈不妙哉?
否則,推出曲轅犁還好說,可如何解釋雪花鹽、蔗糖、播種機、左伯紙等一係列“青州特產”的推出呢?
怎麼辦?
於是,山中客這一虛幻的人物就出現了。
反正主人公自己從未說過山中客是仙人,卻可以讓他人自行腦補,得出了“山中客必是仙人”的結論,也使主人公完美詮釋其所做所為。
反正漢代是相信神仙鬼怪的。
這是主人公為自己能站穩腳跟而設計的腳本。
也是能夠借到漢靈帝劉宏之勢的背景因素。
沒有劉宏撐腰,主人公哪能掌控整個青州?又哪有可能一路順風順水。
想想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推行“度田令”,都能導致天下皆反,如果主人公沒有找到足夠強力的靠山,想推行新農體係,那真是白日做夢。
莫以為隻憑穿越者的思想意識、知識積累,便可以在前世各個朝代為所欲為。
否則,哪怕主人公想在東萊郡做點什麼,恐怕都會被青州各階層的勢力淹沒。
有了山中客,這一切就有了根基。
你說這是陰謀還是陽謀?
反正主人公自己沒承認過中山客就是仙人,至於是否仙人,都是彆人給出的判斷。
凡是喜歡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現代人未必就比古代人聰明。
“中國智慧”那可是建立在數千年文明的基礎之上。
當今世界上發生的一切,我們都可以從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找到注腳。
要論玩智謀,曆朝曆代的傑出人物,都可以甩現代普通人幾條街。
所以,主人公乾脆不與東漢末年那些大人物鬥智,恐怕他也根本就鬥不過。
主人公的優勢是後世幾千年積累的各種經驗和知識。
有了山中客這一虛幻的“仙人”為主人公背書,那就乾脆玩陽謀好了。
第一卷中,主人公無論是推蔡立為青州牧,建立護民軍,對抗世家大族、朝堂重臣的各種陰謀,都是陽謀。
喜歡戰爭史的朋友都知道,偉人最擅長使用陽謀。
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論持久戰》,一篇公開廣播退傅作義奇襲之兵……
中國革命史上,充斥的都是陽謀。
可見,陽謀可完勝陰謀,絕不是妄言。
用陽謀,借到了漢靈帝的勢,把推行“新農體係”變成了“奉旨”;
用陽謀,組建護民軍——可以橫掃天下的強軍,反正“黨錮”開禁,地方官府和世家大族,甚至是個人,都可以擁有私兵,隻要你養得起;
用陽謀,挫敗了世家大族的“同化”之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先除外患,再解內憂”是主人公對大漢情深的體現;
“和平發展,保護人口”是主人公完成使命的基礎;
“組建內閣、君主立憲”是主人公保護劉氏血脈、用本土能人治國、推行良政的基本方略……
董卓入京能以自己的殘暴,壓製得一應眾臣噤若寒蟬,主人公同樣以自己手握強軍壓製舊臣,強勢掌控朝堂之上的話語權,同時速控大漢北方九州。
主人公牢記了偉人的教導:槍杆子裡麵出政權!
主人公還牢記了“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這一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好在從中平二年,到中平五年,曆史給了主人公韜光養晦、埋頭發展的時間。
這也是主人公選擇黃巾之亂剛剛平複便馬上出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