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397年公元194年)初冬,京都東麵的偃師城外。
荀彧和眾閣老全部身著便裝,等待在路邊。
他們在等誰?
能讓閣老全部出動的,自然是大人物。
可大漢還有比他們身份還要高的人物嗎?
當然有,而且隻有一個。
誰?
當然是當今的皇帝陛下,蔡成的關門弟子劉協。
劉協不是在京都嗎?
公曆393年開春前,帝師蔡成被人下毒身亡後,劉協就決定,既然師尊無法陪自己出巡大漢河山,他就自己走一趟,以了師尊生前的願望。
劉協這一走就是五年。
如果不是他參與科考,而且還高中縣試第一名,他還不會回京都。
當然,他即便參與了縣試第一名,也不能為官為吏。
因為他今年才十六歲。
按皇家禮部規定,除科舉三甲之外,其他人要滿十八歲才能為官為吏。
蔡成設計的朝廷組織圖不是沒有禮部嗎?
蔡成中毒身亡後,內閣又給加上去了。
這其實也是蔡成考慮不周全的體現。
蔡成以後世的思維,覺得禮部的存在完全沒有必要。畢竟他出現在了東漢末年,以後哪裡還需要什麼外交,直接平推過去就是了。
可古時的禮部可不僅僅隻管外交。
皇家的祭祀、朝野禮節的規範例如如何取名,如何開會,如何行禮……),甚至包括宗教的管理,等等,禮部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所以,蔡成身亡後,內閣還是把禮部給加上去了。
而且科考一事,便是由禮部分管的,並由皇室監察司負責監察比如說監考)。
這樣的好處是學、考、監察三權分立。
不管怎麼說,劉協總算是回來了。
既然是皇帝,自然應該待在京都。
何況,至今為止,君主立憲製都沒有正式宣布實施。
也就是說,當前的大漢,還是皇權為上。
這樣做的原因自然揚州、荊州和益州對君主立憲製極其抵觸,說擅改祖製、架空皇權、倒行逆施、悖逆天道。
所以,這五年大漢北方年年有災,而且還是大災,就被說成是內閣“倒行逆施、悖逆天道”的結果。
遠處,十幾個人正在雄姿勃發地走來。
自然是劉協一行人。
怎麼隻有十幾個人?紫金衛呢?龍鱗衛呢?
當然都在外圍。
方圓五裡內,都在紫金衛的警戒範圍。
方圓一裡內,都在龍鱗衛的警戒範圍。
當然,他們都身著便衣,或偽裝成商隊,或偽裝成服徭役之人……
這五年,劉協、申金、諸葛亮和郭淮等人,可全部都是隱姓埋名、偽裝成普通百姓,遊走於大漢北方各州。
看到劉協等人的身影,荀彧等閣老才大喘一口氣,把五年來的擔憂驅散一空。
雖然每月都有劉協的消息傳回來,可畢竟不在京都,不在眼皮底下,讓這些閣老如何不擔心?
劉協長高了,也長壯了,略帶黝黑的麵龐,透露著一絲堅毅。
可他的眼神怎麼有些躲閃?
哦,明白了。
這是近鄉情怯。
京都、皇宮,可沒給劉協留下什麼好印象。
自他的父皇駕崩後,他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
好容易蔡成給了他安全感,可也隻是一個月的時間……
此時,閣老們似乎明白了劉協為何出了京都,五年都不想回來了。
每每想起這些,劉虞都止不住心酸。
雖然劉協是庶出,可也是他劉氏的嫡親血脈,怎麼就……
荀彧引領眾閣老一起上前行禮。
“恭迎陛下回京!”
劉協略帶一些慌亂地拱手回禮。
隻不過,閣老們是把身子躬了下去,而劉協卻沒有躬身。
這也是禮部頒布的大漢禮儀之一。
雖然內閣廢除了跪拜禮,但向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躬身,總沒有錯吧?
“有勞諸位愛卿遠道來接。諸位愛卿幾年來可好?”劉協已經冷靜下來了。
“有勞陛下掛念,吾等安好。”眾人眼中都是笑意。
從劉協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的姿態,便知這幾年的曆練頗有成效。
“我師尊和我師母如何了?”劉協緊接著問道。
劉協離京前,讓內閣要常常向他報告師尊的狀況。
一般人,死後兩三天,屍身就開始發臭了。
可蔡成很是奇怪,劉協離京已是蔡成中毒身亡十餘天了,他的屍身竟然都沒有發臭、腐爛的跡象。
難怪蔡成臨死前叮囑,如果屍身不發臭,不腐爛,就不要把他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