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子雖多依賴內廷宦官,但侍禦史依舊可以查閱朝臣奏疏。
當然,公卿彼此間的密謀自然不會在奏疏中顯露。
但侍禦史之職依舊存在巨大的信息優勢。
有了元駿這位侍禦史的統領,“駐洛辦”才能真正成為魏哲的一隻暗手。
對於元駿這個心腹,魏哲也沒有遮遮掩掩,直接表露其意。
最後他還拍了拍元駿的手背感慨道:“如今朝局詭譎多變,有汝在洛陽幫襯,某在遼東方才能安心呀!”
此言一出,元駿頓時再無猶疑,當即躬身拜倒在地,堅定道:
“君侯放心,但有我在,必不使遼東眼盲耳聾!”
見此情形,魏哲這才麵露笑意。
於是隨後兩人便乾脆順勢將後麵的章程定下了。
比如“駐洛辦”不再用州郡的人馬,而直接對侯府負責。
至於元駿這個“駐洛辦”主事,更是直接與魏哲聯係。
實際上以大漢朝當前的消息傳遞速度,也用不著搞的太過複雜。
畢竟以遼東和洛陽的距離,再緊要的消息一來一回都成了過期新聞了。
實際上魏哲的主要目的,也不過是想要更全麵的掌握大漢各地的情況罷了。
見他這麼一說,元駿當即便表示可以將禦史台的緊要消息每旬彙總一份。
至於消息傳遞麼?
“這好辦,我妻名下正好有支商隊,往年沒少往來洛陽,交由他們便可。”
說來管妍名下的商隊還是前不久老丈人送給魏哲的賀禮呢。
不過魏哲轉手便送於了管妍,給她當脂粉錢,令小娘子開心了一整天。
她倒不是在意這點小錢,隻是享受被魏哲寵愛的感覺。
而見魏哲這麼一說,元駿心底就更放心了。
以管氏的實力,能走水運自然不會浪費人力物力走陸路的。
而如今洛陽水運交通恰恰相當發達,四麵環山,六水並流。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光武帝還特地命人在洛陽城西開渠引洛水一支繞城而東,而後納穀、瀍二水複注洛水以通漕,時稱陽渠。
自陽渠開通後,便將黃河與洛水聯係起來,從而使青州的糧船可以由黃河進入濟水,最後經陽渠直接到達洛陽城。
明帝時期,王景受命治理黃河水患時,更是順便整修了汴渠,令汴渠引黃河水通航,從而溝通黃河、淮水兩大水係。
可以說正是陽渠和汴渠等水係的存在,才使得洛陽成為了水陸交通樞紐,並且大大增強了洛陽與天下各地的交通聯係,為漢室延續了國運。
就這樣,經過一番密謀後元駿便眼神堅定的離開了太守官邸。
……
且不說元駿回去後如何準備。
魏哲這邊剛送走了元駿,便又迎來了公孫昭與管休。
話說在滅三韓之戰中,魏哲是首功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便是北路軍統率太史慈次之了。
這也是為什麼除了魏哲之外,隻有太史慈封侯的緣故。
然而開疆辟土的功勞實在太大了,其他人便是吃點湯湯水水也是大功了。
比如公孫昭,身為樂浪郡都尉的他這次便被任命為東明郡太守。
彆看僅僅是從佐貳官變成正職,但這裡麵的區彆卻是天差地彆。
從秩比兩千石成為真兩千石這關,不知道卡死了多少州郡官吏。
若不是公孫昭本身就是秩比兩千石的郡尉,並且在滅韓之戰中也屢立功勳,東明郡太守這個位置他還真沒資格坐。
當然,即便如此公孫昭也將其祖父留下的香火情分徹底用完了。
正是因為有人遞話了,尚書台選部曹這才公事公辦了一回。
不過對此公孫昭倒是一點都不可惜。
縱然他爺爺曾經擔任過幾年九卿,但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