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虞一開始對魏哲也並不熟悉。
還是去年上任幽州牧後,他方才陸陸續續收集到魏哲的諸多信息,而其中最多的便是關於魏哲如何的能征善戰,對此劉虞絲毫不覺得奇怪。
然而他沒想到遼東文教大興竟然也和魏哲有關。
曾幾何時,遼東士子幾乎無一例外都會選擇外出遊學。
或渡海前往青州;或穿越遼澤前往涿郡。
可近兩年來外出求學的遼東士子卻越來越少,甚至幽州各郡都漸漸有士子選擇遠赴遼東拜師求學。
尤其是張純之亂時期,前往遼東的年輕士子越來越多,寒素之家,豪強子弟都有,堪稱是倒反天罡。
隻見劉虞麵帶讚許之色道:“據吾所知,魏公威為帶方令時便重開了荒廢多年的縣校,為此還請來了青州名士邴根矩擔任經師。後遷樂浪太守時亦不改初心,征辟國子尼、孫叔然二人,大興郡學。轉遼東太守後亦是不忘文教之事,青州名士華子魚、陶丘洪兩人如今便俱在遼東講學。”
說到這裡,劉虞甚至都有點佩服道:“聽聞魏公威近來又不惜重金購得諸多典籍置於遼東郡學之中,供求學士子研修。唉~如今遼東郡學文教之盛已然為幽州之冠了!”
如此也就難怪幽州諸郡的士子會一窩蜂的往遼東跑了。
畢竟這師資力量彆說幽州豪強了,便是一般的幽州士族子弟都要眼饞。
最讓劉虞感慨的是魏哲並非功成名就之後才大興文教之事妝點門麵,而是從其入仕開始就對文教之事十分上心。
這種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才是最能打動人的。
尤其是對於劉虞這種宿儒老朽來說,隻恨魏哲不為其子!
與誨人不倦的魏哲相比,剛猛無鑄的公孫瓚簡直就是個莽夫。
既沒魏哲知兵善戰,也沒魏哲有修養!
有時候劉虞甚至懷疑公孫瓚和魏哲的出身是不是弄反了。
因為怎麼看魏哲都像是出身名門,而公孫瓚的作風才像是邊郡豪強子!
與此同時,聽到這裡盧植心中亦是感慨萬千。
他沒想到在魏哲耀眼的戰功之下,竟然還有如此卓越的文教之功。
說實在的,在盧植看來僅憑這些文教之功魏哲都足矣升任九卿了。
即便它並沒有那些赫赫戰功耀眼,但是重要性卻絲毫不輸於後者。
當然,最讓盧植佩服的是魏哲竟然同時做到了二者兼顧。
要知道盧植在擔任九江太守的時候也不過是平定了叛亂而已,除此之外,他自認為在文教一事上並沒有太多建樹。
也難怪見多識廣的劉虞會評價為“才兼文武,出將入相”了!
念及此處,盧植忍不住長歎一聲感慨道:
“如此大才卻不得入中樞輔政,此乃三公的過失呀!”
劉虞聞言當即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也就是作為臣子他不好說先帝壞話,不然他真想好好吐槽一番。
畢竟這麼一個王佐之才竟然隻被天子當做邊將使用,實在有點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