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想象,這些被漢廷扶植上位的匈奴貴族,在立場上一定是親漢的。
這也是羌渠單於繼位之後,為何會義無反顧的發兵幫助漢軍平定張純之亂的緣故。
即便羌渠單於同樣會放縱族人劫掠漢民,但他確確實實是親漢派。
政治立場和日常行為,大多數時候並無關聯。
於是,當於夫羅領兵外出,協助漢軍平亂時,匈奴內部隨即發生變亂。
屠各胡與南匈奴左部呼衍氏聯合,先殺羌渠單於,後殺並州刺史張懿。
從這點就能發現,屠各胡和匈奴左部貴族的立場是站在羌渠單於的對立麵。
在大多數匈奴貴族看來,羌渠父子都是得位不正,且出賣匈奴利益,甘當漢廷爪牙,不配作為匈奴單於。
遂有:匈奴國人俱殺其王,共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
因為南匈奴左部以呼延氏為尊,右部貴族則以蘭氏、須卜氏為首。
讓須卜骨都侯上位,很顯然是南匈奴內部的一次政治交易。
否則羌渠單於也不會如此輕易的就被族人給弄死了,沒掀起一點風浪。
當然,這個結果也不奇怪。
畢竟羌渠單於本來就沒有獲得南匈奴實力派的擁戴,而是依靠漢庭的強行乾涉才得以繼位。如此一來,當漢地動蕩、漢庭的影響力下降時,羌渠單於遭到了匈奴貴族的反攻倒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取代羌渠的“須卜骨都侯”也沒長久,在位一年便死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須卜骨都侯單於死後,南匈奴竟然玩起了“共和”。
他們並沒有再選出新單於,而是由匈奴王庭的貴族們代為攝政。
而“貴族議政”模式的出現,則讓南匈奴變得越發撕裂。
比如在屠各部的自由性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開始稱之為“屠各胡”。
劉豹本就是屠各部首領,而他的妻子更是呼延氏貴女。
而當屠各部與南匈奴左部聯手之後,右部自然淪為了少數派。
雖然名為“匈奴彆種”,眼下卻已然頗似南匈奴的無冕之王。
至於,於扶羅、劉豹的父子關係,說起來倒是與“孫堅得傳國玉璽”的流言相似。
看似像模像樣,實則毫無邏輯。
要知道屠各胡的政治立場可是與羌渠、於扶羅父子截然相反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豹又怎麼可能陪著於夫羅在中原流浪呢!
因此之故,劉豹的建議很快便在“貴族議政會議”上通過。
即便是親漢的須卜部、丘林部、蘭部,如今都忍不住改變立場。
畢竟漢人看起來確實無比衰弱了,此時不狠狠咬下一塊肉實在可惜。
尤其是袁紹與塞外草原的烏桓、鮮卑聯盟共擊幽州的舉動,更是讓他們徹底消除了最後一絲忌憚。
於是彈汗山大戰爆發的時候,南匈奴胡騎四處,開始瘋狂攻略並州郡縣。
短短數日,西河郡南部諸縣便儘數被奪,西河郡至此全境淪陷。
甚至,南匈奴的騎兵都開始進入司隸地區,開始窺探河東郡。
無論是洛陽還是長安,一旦讓南匈奴占據,漢人四百年威望恐怕都要蕩然無存了。
與此同時,向北雲中、定襄、五原、雁門四郡也頻頻受到匈奴人的攻擊。
太原、上黨兩郡亦是如此,同樣在南匈奴的攻擊範圍之內。
隻能說這波規模空前的北方亂戰確實給了匈奴人極大的信心。
袁紹或許沒有得到什麼,但他此舉卻實實在在的讓漢人失去了許多!
比如張遼、徐榮在匈奴、鮮卑的兩麵夾擊之下,便不得不舍棄了最偏遠的五原郡,率領雲中軍民退守雲中郡。
沒辦法,雖然多了十五萬青州流民,但敵人實在太多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袁紹與南匈奴亦是盟友。
因為在並州魏軍應對鮮卑人和匈奴的圍攻時,上黨袁軍同樣在攻擊著魏軍,可謂是三麵皆敵。若不是張遼先前招募的五千並州義從拚儘全力,恐怕如今太原郡已經全部被高乾所占。
而在這些並州義從之中,尤以常林、郝昭兩人的表現最為出色。
其中郝昭少年便已從軍,一路從小卒積功為部曲督,乃是標準的軍中漢子。
於是張遼率兵入太原之後,郝昭便索性率部投奔,被任命為彆部司馬。
至於常林本是河內郡溫縣人,由於董卓亂政故遷到上黨避亂,在山中耕種,高乾被袁紹任命為並州刺史後曾經上表舉薦常林為騎都尉,不想他聽說之後不僅沒有接受征辟,反而連夜拋棄家財逃到雁門郡。
原因無他,主要是常林厭惡袁紹襲殺韓馥之舉,故此避之如毒蠍。
而當張遼聞言之後頓時大喜,親往迎之,當場任其為並州彆架。
也正是在常林、郝昭這一文一武的協助下,並州魏軍方才能守住所占據的太原四縣,使得張遼可以放心抵禦匈奴,徐榮可以從容抗擊鮮卑。
但即便如此,並州魏軍的壓力還是越來越大,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
——
太監是不可能太監的。
寧願寫得慢一點,我也會寫完這個故事的。
這一本確實能力有限,寫的很艱難,但我相信經驗不會白費,下一部會更好。
至於這本我已經放棄全勤獎勵了,這樣就可以毫無壓力的查資料,想故事。
慢慢寫吧,故事終會在筆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