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城回餘市,沈在心把思念都化成了動力。
他現在是一個人,又對醫學著迷,去了醫院,醫院又是自家的生意,對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下班沒概念,加上刻意躲著薑惟,回不回家無所謂。
回去,也隻是為了彈一彈他的鋼琴和吉他。
薑惟也是回來就投入了工作。
第二中醫院體檢中心沒問題了,中醫部分也被歸置妥當,分為綜合門診、藥房、製藥製劑、針灸推拿理療等,其中一般中醫院劃分的中醫脾胃,中醫內分泌,中醫骨傷,中醫腫瘤,中醫兒科等等,都被微型化,統一劃在中醫綜合門診下麵,成為中醫綜合門診下麵再細分的一部分。
何院長覺得欠妥,找沈在心討論,等他拿出平麵圖,想想中醫院的麵積,也屈服了。
沒辦法,現代醫院,你透視,超聲波,血液、體液檢查,病理化驗等,你都得有,特彆是透視,有輻射,你需要圈一塊地做防輻射處理,門上都要做上安全標記。
檢查檢驗,也占地多,得規劃出來,光這一塊兒,又得占地多大?
體檢中心已經好了,雖然在很多醫院,它會跟一些科室重疊,比如測近視,可能護士會給你一張表,讓你去眼科測,但第二中醫院這邊,並未做出精簡,而是從效率和用人上考慮,所有體檢項目集中在一起,從這邊進去開始,從那邊出來結束,負責體檢的不要醫生,隻要護士,按項目按教材操作,不是該科醫護一樣做該項采集或者檢驗,這一大片麵積也小不了。
而病人來了交錢,哪怕現在醫院係統支持你機器上繳費,醫院一樣需要設立人工櫃台,辦理醫保手續,辦理住院等等。
這又是多大的地方?
現在他手術室要建,婦產科要建,你不砍掉科室,組合綜合門診,麵積上不夠用呀。
大概是為了讓人心理平衡。
西醫這邊,沈在心也是這麼處理的,設立了綜合科室,綜合科室內再細分內科室、外科室、五官科室、皮膚科室,甚至還出現雙門門診室,這個門進是骨科,那個門進就是風濕……
這樣規劃下來,醫院細分很全,檢查可以覆蓋全科,但醫院也更顯微型,接待量沒有測試過,但要想多接待人,隻能往效率上考慮。
薑惟則第一時間著手引進醫院的診療係統,一開始是考慮在之前中醫院的係統上進行升級的,覺得升級改造會更便宜,聯係的廠家還是原來的廠家。
這個也是巨花錢的工程。
這麼小的一個醫院,廠家直接報價就是1100萬,你跟人家討價還價,人家直接給你看其它醫院都是多少錢。
市中心醫院前後改造,共計收了2800萬。
區醫院的方案也是他們做的,是1700萬。
中醫院這邊雖然終端少,設備少,便宜不少,但人家還是1100萬的報價,還覺得你占了大便宜,薑惟沒辦法,最後,她不得不放棄升級改造,跟傑克楊參股的一家軟件公司聯係,去談采購,從他們那邊采購的還是他們剛剛針對醫療行業開發的係統,幾經討價還價,再三確定不要回扣的情況下,600萬成交。
定金付過,人家派了幾個工程師,花費了半個月才把係統上完,
哪怕省了一小半費用。
如果不是年後,財政撥款給他們1000萬,薑惟在辦理抵押貸款,她都沒信心把醫院his+er係統,信息集成平台和數據中心機建設起來的。
但第二個問題來了,你拿了人家免費醫療的撥款,你不能不管免費醫療。
現在院裡乾活少,加上對醫護員工的保護,讓人過個好年,年後也讓他們閒下來不少,現在用人正是時候,沈在心親自下去開了幾場培訓,把人暫時性分流到各個醫務工作站。
但說實話,免費醫療沒乾過,免費的界限在哪,全國估計都在摸索。
所以很多地方,就是要求社區醫務室配醫護人員,輔助社區工作,打打防疫針,彆的無所謂,但你僅限於此,你對醫院沒什麼幫助,而且也似乎對不起政府的撥款,沈在心實地跑了一遍,決定實施全科預診斷。
這也是分步驟,目前所做的也特彆簡單,借助於社區的宣傳,讓居民知道,社區是有醫務室的,醫務室乾什麼呢?
你到醫務室谘詢,醫務室的護士根據你的病症,判斷你去醫院掛什麼號,做什麼檢查,給你出具一個意見。
你去醫院之後,如果坐診醫生打算糊弄你,你就給他看,告訴他,你給我做這方麵的檢查就行了,我們社區醫務站的工作人員已經告訴我了。
將來呢。
在第二中醫院營業後,這些醫護人員就告訴他,第二中醫院可以做補貼體檢,你要是身體不舒服,又不想花錢,你30塊體檢一個唄。
如果病人想問診,護士也可以第一時間為他預約第二中醫院的醫生,直接幫他掛號,甚至在線連線。
彆的沈在心也沒什麼想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