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新聞已經發了,評論區已經安排人控評,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鄭市長親力親為,才是實乾乾部’。”
“微博上也掛了短視頻,播放量在衝五千。”
鄭開來坐在沙發上喝茶,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
“很好。”
“市裡誰發聲沒有?”
“暫時沒有。李冬生那邊一直沒動。”
“他不會動,他現在手裡項目快成型了,不敢出頭。”
“書記盯著呢,這時候誰搶風頭誰就被盯上。”
“所以我們要提前造好聲勢,到時候項目一批,群眾基礎、媒體氛圍全都有,書記自然知道該站哪邊。”
“你讓人去發幾個帖子,論壇和貼吧上那種,彆太直白。”
“說點‘農業科技不能一人說了算’、‘地方項目也需要陽光操作’這種話。”
“關鍵是,要帶‘李冬生’三個字。”
小金猶豫了一下“這會不會太明顯?”
“你懂什麼。”鄭開來放下茶杯,“這種時候不搶,就真等著被邊緣化。”
“我這不是在抹黑他,是在把棋局拉平。”
“懂?”
“懂了。”
……
下午,四九城市農業局三號會議室內,宣傳部的人架起了機器。
彭處正在給攝像機前講解三期農業實驗室的技術規劃,還不時翻起一本《農業機械設備引導目錄》。
小馬在後頭點了點頭,轉身對張偉小聲說“市長這招太妙了,不發稿、不出圈,但讓省委農業廳的人全知道。”
“消息隻要傳出去一天,南郊那個動靜就成了噪音。”
張偉嘿嘿一笑,“李市長說了,搶熱搜不如搶章子。”
“書記要看的,是乾的事情,不是造的聲。”
“等紀委調研組把農業這條線的材料抬走一批,書記自然知道,誰才是真正做事的。”
……
晚七點,市委辦公廳燈還亮著,王飛翻著兩份材料,一份是農業三期的完整推進記錄,另一份是招商協調組上交的南郊試點申請報告。
前者厚實,有流程、有評估、有圖紙、有對接;後者輕飄飄,十頁紙,連預算都寫得含糊。
他放下筆,對朱秘書說“宣傳部今天拍的那個檔案專題,什麼時候上線?”
“剛剛掛上官網,名字是《合規之路農業科技落地紀實》。”
“推送了嗎?”
“沒有,就掛著。”
“好。”
“他們鬥得再厲害,群眾是看不見這些的,但省委能看見,紀委能看見。”
“年底之前,誰出紕漏誰倒台。”
……
晚上十點半。
康州農業廳曹副廳長在微信上發來一句話
【冬生同誌,我們這邊準備年內提交合作立項文件,能否安排你們農業口一位聯係人負責此事?】
李冬生回過去【可以,我安排張偉對接你。】
下一秒,康州衛生廳發來另一條消息
【鄭市長邀請我們參加南郊試點聯合發布會,是否方便參與?】
李冬生隻回了五個字
【建議謹慎處理。】
……
第二天一早,市紀委調研組走進招商辦,要求調閱南郊試點地塊的資金安排底賬。
前台接待差點把手裡的茶水都撒了。
半小時後,紀委的人帶走了幾份材料,其中一份寫著“設備預采評估報告”,備注落款協調組臨時文件,未經財政預審。
鄭開來聽說這事的時候,拳頭直接砸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