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易安影視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摸索,顏禮親自主持了公司內部部門的劃分重組。
王牌部門影視部,拆分為【電影部】和【電視部】,電視部負責電視劇業務,電影部負責電影投資和製作。
另一個王牌部門市場部改組為【發行部】,內部分為兩個板塊,分彆負責電視和電影的發行工作。
原來市場部有一些廣告商務等工作,全部挪出來,與藝人經紀部相關業務組成【廣告部】。
再加上變動不大的【藝人經紀部】,算是易安影視的主要幾個業務部門。
同時,高層也有點小變動。
例如原市場部總監肖貫,晉升副總,負責發行和廣告業務。
原藝人經紀部總監賈倩,晉升副總,不過仍兼舊職,負責藝人經紀業務。
原影視部負責人本來也要升職的,但顏禮覺得其能力不佳,已經考慮讓對方走人了,而電視部的接替者正是老熟人王德才,電影部新創,暫時由副總監署理。
而顏禮的秘書胡雅,也算是媳婦熬成婆,成為新成立的【總裁辦公室】的主任。
其實這個總裁辦,早就有這個跡象了,以胡雅等人為首,負責顏禮的各項公司及相關個人事務。
隻不過之前有些含糊,沒有個具體的部門,類似於顏禮的秘書和助理紮堆,有些乾脆是行政部來幫忙的。
胡雅本人嚴格來說也不算這些人的領導,隻不過她資曆老,同時是顏禮最信任的秘書,有些人還是她帶出來的,所以都聽她的。
現在總裁辦成立,算是給胡雅這幫人一個正式的名分了。
這場會開了一上午,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人升職,有的人沒升,但權利擴大,自然開心高興。
有人原地踏步,或者職權縮小,甚至被打入冷宮,可以考慮下家,心情肯定好不到哪去。
顏禮把這些看在眼裡,卻沒有怎麼理會。
易安從創立至今,從大貓小貓三兩隻,如今到現在員工人數將近300人,而且還在不斷招人。
而且,易安還僅僅隻是顏禮其中一家公司。
負責投資的彥頁資本,雖然以投資為主業務,員工人數不多,但也不是個位數就能搞定的。
並且,顏禮很多投資公司和項目,其實也歸彥頁負責督管打理。
比如手握大量版權的藝安傳媒,因為本身業務有限,更偏向於皮包公司,直接就掛靠在彥頁資本。
所以,彥頁及相關公司團隊加起來,也有大幾十位員工。
而員工人數最多的是壹安院線。
因為院線涉及實體影院,並且還是直營,那員工人數肯定少不了。
光是一家直營影院,前台、場務、放映員、保潔、設備管理、管理、營銷等諸多職工,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
即便現在壹安影院還在建設階段,但很多員工開始招募籌備了。
院線總公司、各大影院的前期人員、收購原院線影院的員工,零零散散加起來,人數已經超過了易安的員工數量。
此外還有宜安網吧這樣的小副業,正式+兼職,也有一些員工。
粗略算來,靠顏禮發工資吃飯的,哪怕沒有突破四位數,也距離沒多遠了。
這麼多員工,顏禮不可能照顧每一個員工的心情。
職位和實權就那麼多,有人上就有人下,有人喜就有人怨。
除極少數人外,顏禮心態很從容,實在合不來,可以選擇離開,他尊重並祝福。
相比於單一員工的心情,顏禮更看重的是各個部門的協調問題。
單一員工的走或者留影響不大,但部門彼此產生糾葛矛盾,那就容易導致公司利益受損。
這次市場部和影視部改組,顏禮一度是猶豫過的。
甚至直到現在,將電影業務打包放在一起,或者分成發行部和電影部。
顏禮內心仍不確定這兩個選擇哪個好,實在是各有利弊。
不過,之所以顏禮還是分成了電影部和發行部,還是考慮電影業務太薄弱,不得不從兩個強勢部門吸取一些養分。
尤其是電影發行,人員、渠道、資源都少不了發行部的助益。
分成兩個部門,而且一強一弱,這裡麵的官司可就多了。
所以顏禮把發行業務單獨拿出來,等電影發行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再結合現實看看,是不是和電影業務並到一起。
就像是廣告部,原本就是市場部的一個小團夥,借助公司資源和藝人做大之後,被顏禮拎出來單獨成立廣告部。
公司發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業務重心變化而變化。
這次改組也不代表定死了,回頭哪裡不對再接著修改,甚至是推翻重來。
像顏禮這種一手把公司發展起來且擁有絕對控股的強勢老板,絕不缺乏類似的魄力和威勢。
…
開完大會接著就開小會,甚至是顏禮和相關負責人的單聊。
發行部算是顏禮聊的最久的,主要是即將開展電影發行工作,以及內部團隊平衡,內外都是事,顏禮想不操心都不行。
負責發行業務的副總肖貫和新任發行部總監,給顏禮說了一下發行部的工作。
去年易安發行方麵打響名號,一度成為電視劇方麵發行的龍頭公司,不少劇組慕名而來。
電視台那邊,因為易安發行項目的成績穩定,積累了不少信任度,也有了不少相應的長期合作對象。
發行團隊也鍛煉成熟,湧現了不少骨乾,很多項目甚至不需要顏禮過問。
當然,沒有顏禮親自坐鎮,一些項目效率和收益或許會差上不少,但這就是公司做大的必要犧牲。
顏禮是老板,不可能天天去一線衝鋒陷陣。
以後,顏禮親自負責的發行業務會越來越少,甚至到了一定時期,不會再主抓某個項目。
但賣片王打下來的江山不會倒,易安積累的種種渠道和資源,將是易安未來發行的最大依仗。
彼時,易安發行或許沒有顏禮帶隊那麼神奇輝煌,但依舊穩定和強大。
當然,那是以後的事了。
現在還不到顏禮這個賣片王退隱的時候,重點項目還是他親自抓,隻不過會更加重視團隊培養和渠道建立,為日後放手發行業務做鋪墊。
電視劇發行,易安已經形成了固定且成功的運作模式,但電影發行,易安還在摸索。
“地推業務,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賠,百八十個人的工資公司還是給得起的,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網絡給我鋪開………”
顏禮正兒八經研究過地推發行戰略,雖然“笨”,但確實有效。
現階段互聯網都在崛起階段,電影宣傳發行套路就是那麼幾個。
主創團隊上節目、媒體采訪、發布會/首映禮,連巡回路演都不算多。
院線排片,院線方和影院有很強的自主性,劇組和發行方彆說乾涉,很多連了解都不了解,隻知道一個大概數據。
但是,如果可以把電影發行網絡布置到線下,精準到每個城市的相關群體,那就不一樣了。
以某城市為例,當地的地推可以和當地的影院搞好關係,說服提升排片場次,或者說調整影廳。
數據上,都是一塊銀幕一場電影,但影廳大小和舒適度、是否是觀影黃金時間,都會直接導致票房變化。
一部電影是下午三點放映,偏僻小廳,空調都不開,座位隻有三四十個。
另一部電影是晚上七八點,一百多個座的大廳,空調衛生全部到位。
哪個票房更高,不必多說了吧!
除了和影院交流,還可以直麵線下觀眾,通過海報、展架、線下活動直接進行宣傳。
兩個人進了電影院,上映三部電影,不知道選哪部電影好。
這個時候,中間的海報最大最突出,還有工作人員給介紹宣傳,如果有碰上活動還能拿到一些小禮品,觀眾說不定就會被影響。
甚至有些觀眾是衝著另一部電影來的,但經過宣傳影響,改變想法或者是看完另一部再來捧場,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影院本身,還可以去高校、商場、寫字樓這種潛在觀眾多的地方宣傳。
大周末的,小情侶或者朋友幾個出來玩,看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宣傳效果給力,可能一張海報就能拉來百十對觀眾買票。
此外,還可以從本地媒體、電台下手,彆小看這些媒體,體量不大,名聲不顯,但在當地還是有很多影響力的。
什麼生活雜談宣傳某部電影在本地特彆火,大家都在看,很多人都會去看熱鬨。
還有一些公司、單位團票優惠,一些商店合作送優惠劵巴拉巴拉。
凡此種種,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確確實實可以影響到人的選擇。
一兩個人不起眼,一兩個城市可能也不算什麼,然而積小成多,全國幾十個城市加起來就很可觀了。
每年情報透露,曾大力發展地推宣傳的光線,配合媒體資源,有時候能將電影的票房促進30%。
而這個成本也不算高,每個城市一兩個地推,需要的時候可以招募兼職大學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
哪怕在再加上一些活動和宣傳經費,對比什麼天價首映禮和瘋狂砸媒體資源,成本可以說是較低,甚至是極低。
“駐地發行,人海戰術,點塊結合,本地化,精細化,顏總您這個發行策略,真是絕了。”
負責電影發行的發行部副總監佩服的豎起大拇指。
其原來是中影的人,熟悉各大院線和相關業內操作,被顏禮挖來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