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院”掌軍備、武官銓選(非統帥權)。
“國政院”議長由皇帝提名,各院代表選舉產生,重大國策需多數院通過。
尚書台(行政):為國政院決議的執行機構。下設六部九司,脫胎於舊製而革新職能:
吏部:文官考績、任免、監察(獨立監察司)。
戶部:掌戶籍、土地、賦稅、國庫、臨淵寶鈔發行與監管(設獨立錢鈔司)。
禮部:掌教育(新式學堂體係推廣)、科舉(逐步改革為選拔實用人才)、外交禮儀、文化與宗教事務管理(設教化司、藩務司)。
兵部:掌武官銓選(非作戰指揮)、軍籍、後勤(糧秣、軍械生產統籌)、驛站驛傳(信息傳遞中樞)。剝離了作戰指揮權!
刑部:掌律法修訂、複核重案、監獄管理。司法審判權獨立於刑部!
工部:掌水利、道路、橋梁、城池營造、官辦工坊(如軍械、礦山、大型紡織)、度量衡、新式火器研發與生產(火器局)。
新增九司:如“農桑司”推廣良種農技;
“醫衛司”統籌醫院、防疫;“格物司”推動算學、格物研究;
“通商司”管理外貿港口、關稅;
“路政司”規劃道路、驛站;
“礦務司”管理國有礦產;
“警備司”負責主要城市治安(非軍隊);
“律法司”(隸屬刑部但獨立運作)負責律法解釋與修訂草案;
“審計司”獨立監察各部錢糧開支。
大理寺(司法):獨立於行政體係!為最高審判機構,掌重大案件終審、法律解釋。
地方設提刑按察司,垂直管理,避免地方行政乾預司法。蘇淵深知司法獨立乃立憲基石。
地方改製:廢節度使,設省、府、縣三級。
主官由國政院提名,皇帝任命。
強化垂直管理(如按察司、稅吏),削弱地方割據。推行“鄉賢議事”,吸納地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新學根基:臨淵城建立的全新學堂體係(小學中學高等學堂)是未來官僚與技術人才的搖籃。
教材由蘇淵親自審定,融合實用技藝(算學、格物、醫藥、農工)與忠君愛國思想,為新的國家機器提供合格“零件”。
臨淵寶鈔與銀行:臨淵銀行將從臨淵城地方機構升格為“帝國中央儲備銀行”,統一發行和管理寶鈔,建立初步的貨幣信用體係和國家財政基礎。這是控製經濟命脈的關鍵。
軍隊國家化:軍隊效忠對象明確為“國家”與“皇帝”(作為國家象征),而非將領個人。
建立完善的軍銜、晉升、退役保障製度。新式軍校培養軍官,灌輸忠於新秩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