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這套手段其實很簡單。
拉一派打一派嘛。
拉住葉義問這個名義上的兩淮軍事總指揮,再加上此時依舊昏迷不醒,實際上的兩淮軍事總指揮劉錡,有這兩個人站在巢縣這裡,建康諸將沒有任何機會。
難道他們還敢主動進攻不成?
那就成了張子蓋這群人抗命了。
且不說建康諸將接到葉義問軍令時是如何淩亂。
金國臨潢府。
剛剛歇息幾天的完顏福壽再次上路,去執行另一個拉一派打一派的計劃。
準確的來說,就是去聯絡蒙兀人。
且說雖然在演義或者話本中,已故的金國四太子完顏兀術是名將之壁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打得過他的才算名將,打不過他的都是渣滓。
但在曆史上,完顏兀術可算是金國少有的集政治家與軍事家為一體的人物。
彆看這廝在紹興十年之後先殺主和派,隨後南侵宋國,被嶽飛打了一頭包之後,又變成了主和派,跟個神經病似的。
但完顏兀術這一套操作卻是有一套底層邏輯的。
準確的來說,就是完顏兀術察覺到金國國力下降,軍隊不能打了,想要趁著最後的機會,跟宋國大戰一場,占據足夠的好處。
即便被嶽飛在郾城暴揍,精銳儘喪之時,完顏兀術也敏銳的察覺到宋國政壇的動蕩,並且在第二年強行南下,攻打宋國淮西,在又一次失利之後,依舊不氣餒,終於在濠州打出一場大勝。
在占據了戰略優勢之後,完顏兀術迅速逼迫宋國議和。
其實到了這一步,宋國還是占據些許優勢的,因為金國是真的沒有精兵了。
然而完顏兀術的強勢,再加上秦檜的賣國之舉與趙構的懦弱,最後誕生了冤殺嶽飛紹興議和這種詭異的事情。
再之後,完顏兀術穩定朝政,讓金國的朝政趨於穩定,金國的三代皇帝完顏亶、完顏亮、完顏雍都對他頗有好感,以至於身後之名越來越重。
完顏兀術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武夫,而他在安置契丹人之事上的手段也堪稱神來之筆。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分為南院北院,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南邊行漢製,北邊行部落製。
金國是靠反遼起家,對於部落化的契丹人也沒有趕儘殺絕的意思,隻是將他們打散安置。
而理所當然的是,這些心理落差巨大的契丹人開始了零星造反,尤其當耶律大石西征成功,建立遼國的消息傳來之後,契丹人更是不安分。
對此,金國朝廷也是不厭其煩,而最終則是完顏兀術給出了解決方案。
讓契丹人靠在草原邊上,與日漸崛起的蒙兀人死磕去。
隔三差五金國軍隊還帶著契丹部族去草原上反向打草穀,一來是為了取得牛羊人口,二來是讓契丹人與蒙兀人打出世仇。
事實上完顏兀術的政略效果不隻是好,而且有點好過頭了。
金國的北部邊疆真的安全了起來。
也因此,完顏亮覺得契丹人這麼閒著也不成,儘起大軍,跟著皇帝陛下與宋國死磕去吧!
但關鍵就在於,金國北部邊疆安全,是因為契丹部族在最外圍擋著。
而契丹人自己也知道,若是戰兵全都去兩淮,那麼家中老小肯定保不住。
到時候蒙兀人不來搞一把狠的就見鬼了!
在被征發了數次之後,契丹部族終於忍無可忍,在耶律撒八的領導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起義。
這也就是契丹大起義的深層原因了。
如果按照曆史的發展,此時契丹部族在跟金國打了幾場惡仗之後,已經覺得推翻金國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向著草原深處逃跑。
但是在之後契丹起義軍內部卻起了矛盾。
簡化一點就是,首領耶律撒八覺得再被夾在金國與蒙兀人中間就是個死,不如趁此機會,一直向西遷徙,投靠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國肯定很缺少契丹國族,抵達之後就是高官顯爵。
而二把手移剌窩斡則是覺得你八成是瘋了,大石林牙建立的遼國比西夏還要靠西,中間還有這麼多的蒙兀部族,還到不了西夏就得被吃乾抹淨了。
現在跟耶律大石西征的時候不一樣了,彼時草原上的蒙兀部落還有一部分聽從遼國的命令,草原上也有遼國的駐軍與殘餘力量,現在有個雞毛?
不如回臨潢府老家。
在互相爭執不休,矛盾升級的情況下,二把手移剌窩斡殺了耶律撒八,隨後率契丹部族回到了臨潢府,並趁著完顏雍等登基的之時也順勢稱帝,大肆擴張,最終被仆散忠義等人所擊敗。
但是在如今,事情出現了一些小小的偏移。
因為紇石烈良弼這個執政宰執抵達了遼東,隨後就跟完顏雍的小型反叛集團過招,當時為了讓各路將軍不要亂摻和搞事情,紇石烈良弼嚴令這些人嚴守駐地。
也因此,原本應該彙聚到臨潢府的各路大軍沒有出發,臨潢府相對於原本曆史中極其空虛。
待到紇石烈良弼收拾了完顏雍,將其裹挾到軍中之後,看了一眼戰局,立即就做出了準確判斷。
之前仆散師恭那一套集中大軍討伐的策略根本不成。
契丹人也是半遊牧部落,不是打不過就跑,而是覺得打不過,離著二百裡就會撒丫子跑,到時候金國大軍怎麼追?
這要讓契丹部族在草原上遊蕩起來,那七八年也彆想安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