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們如何向他們的蘇丹稟報此事,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從後來人在一座修道院中所找到的記錄來看。第三天一早,阿爾斯蘭二世重新派遣的兩位使者就出現在了十字軍的麵前,他們的身份更加高貴,衣著也更為華美,無論是姿態還是神情,還是措辭,都要比之前的兩位使者更為恭敬和謹慎。
他們被帶入了國王的營帳。在見到鮑德溫的時候,他們不由得為這位國王的年輕而感到震驚。鮑德溫四世在加利利海擊敗了敘利亞的蘇丹努爾丁之事已經廣為流傳——哪怕努爾丁已經是一頭衰老的獅子,卻也不是一隻平庸的鬣狗可以擊敗的。
如果他不是染上了麻風病,生命隻有這麼短短的十幾年,隻怕周遭的蘇丹、哈裡發或者是皇帝,都要為之輾轉反側,難以安枕。
使者很好的收斂起了眼中的驚訝和惋惜,走上前來,極儘溢美之詞地讚頌了一番亞拉薩路國王的英姿,還有他的慷慨與英勇,鮑德溫極其耐心的聽著他們說完,投桃報李地讚美了幾句阿爾斯蘭二世——也不是什麼難事,阿爾斯蘭二世之前雖然曾敗給了曼努埃爾一世,但誰讓最後的勝利者才有發笑的資格呢。
這兩位使者又叫人抬進了好幾個箱子,這是阿爾斯蘭二世送給亞拉薩路國王的禮物。
這份禮物甚至比曼努埃爾一世的妻子,拜占庭的王後送來的更加貴重,金子與絲綢的光澤在在不那麼明亮的光線下依然如同漣漪般地流轉,叫人一看就難以舍棄。
亞拉薩路國王走下他的王座,隨意的撿起了一個酒杯,轉動著觀看,上麵鐫刻的狩獵場景,不說金子本身的價值,這份手藝也值得上幾十個金幣。
這還是在亞拉薩路,如果把它送回亞平寧或者是法蘭克,價格隻會更高。
他回到座位上,溫和的謝過了阿爾斯蘭二世的盛情,然後也同樣叫人拿出了他給阿爾斯蘭二世的回禮,一見到同樣在箱子裡堆起了一個小尖頂的貴金屬器皿,珠寶和綢緞,兩位使者頓時變了臉色。
他們是帶著任務來的。毫無疑問,阿爾斯蘭二世並不打算與亞拉薩路國王以及他率領的十字軍打仗。事實上,如果不是拜占庭帝國的曼努埃爾一世還未開戰就暴露了自己的虛弱與混亂,阿爾斯蘭二世甚至還會在他麵前不由自主地心虛——這點從他一開始就答應了曼努埃爾一世的所有條件就可以看得出來。
無奈的是,曼努埃爾一世拒絕了阿爾斯蘭最初的求和,很明顯,那個所謂的侄兒的死,讓曼努埃爾一世徹底失去了以往的理智,又有一些心懷叵測的人,不斷的鼓動曼努埃爾一世開戰。他們或許是想要趁機從中分一杯羹,也有可能有意促成曼努埃爾一世與阿爾斯蘭二世之間的矛盾,更有可能隻是為了趁機劫掠、強暴或是殺戮,以此鑄造自己的威名。
但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的目的都達成了。
阿爾斯蘭二世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勝利來得如此輕易。雖然沒有重創到曼努埃爾一世的大軍主力,卻也已經摧毀了這支大軍攻打城市的根本——沒有那些從原料到打造都需要時間,錢財和人力的攻城器械,他們就算到了城牆下又該怎麼辦呢?像猴子一樣爬上去嗎?
更不用說這些器械還是拜占庭近五十年來所有的積累,他們或許還可以造出新的器械來,但曼努埃爾一世已經不年輕了,他不可能等到新的器械造好了。
不,應該說,哪怕是現在的曼努埃爾一世,也不再是十年前那位威風凜凜,戰無不勝的皇帝了——大軍遭襲確實讓他暫時處於劣勢,但人數上他勝過阿爾斯蘭二世,他完全可以督促那些將領,命令士兵堅守,而後反攻——事實上,在那時候確實有一些拜占庭的貴族帶著自己的士兵擊退了突厥人。
但皇帝的旨意追上了他們,要求他們回軍,而後上萬人一齊退回到廢棄的城堡裡,遲遲不做任何動作,無論是突圍,還是進攻,甚至不曾對城堡進行加固,也沒有建造工事的意思。
突厥人的將領們也早已發現在這座幾近於傾塌的軍事要塞中,每個人都似乎有著自己的想法,有人固守一處,有人飲酒作樂,有人四處巡索,有人想要獨自離去——當然這些不顧曼努埃爾一世的旨意,擅自脫離大軍的隊伍也很快被阿爾斯蘭二世的大軍圍困住了,他們的將領被俘虜,士兵則被殺死。
阿爾斯蘭二世甚至有意圍住了一兩支一看就知道是拜占庭帝國貴族所率領的軍隊,希望他們能夠將曼努埃爾一世從城堡中引誘出來,卻沒有成功。
阿爾斯蘭二世的年紀與拜占庭帝國曼努埃爾一世相仿,隻是略小了一兩歲,這可能是拜占庭帝國曼努埃爾一世最後一次遠征,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
他清楚的意識到,如果不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將羅姆蘇丹最大的敵人扼殺於此,今後可能就再也沒有可能了。
他也知道,曼努埃爾一世已經向他的盟友發去了信函,從匈牙利,塞爾維亞到聖地的基督徒國家,前兩者阿爾斯蘭二世認為他們隻會幸災樂禍,趁火打劫,而十字軍那裡的希望也不會很大。
畢竟那些十字軍騎士們的唯利是圖遠比他們的守諾重誓更廣為人知。
當聽到亞拉薩路的國王,竟然回應了曼努埃爾一世的求援,率領著一支龐大的軍隊往這裡來的時候,他也驚訝不已。
隨後他想起在曼努埃爾一世的軍隊中,還有一個安條克的大公,如果由他出麵,十字軍突如其來的慷慨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將這支援軍放在心上,不久之前,前來征伐姆萊的十字軍才在這裡遭受了一場大敗,他們浩浩蕩蕩,戰意赫赫的前來,丟盔棄甲,垂頭喪氣的逃走,簡直已經成為了一個流傳在突厥人和撒拉遜人之間的笑話。
他們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損失,又能夠拿出多少軍隊來呢?
但之前的兩個使者在回到蘇丹身邊後說,他們所見到帳篷與火把都在告訴他們,這裡至少有上萬人駐紮於此,或者更多,但絕對不會更少。
於是在第三天,他就派來了兩個他最信任的大臣前來與亞拉薩路的國王談和,並且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利。這個權利就是他們可以代蘇丹與亞拉薩路國王達成協議,隻要亞拉薩路國王願意就此折返,他會承擔此次出兵的所有費用,並給予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