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的心思雖然已經寫在臉上了,但是該要的臉還是要的。
他不能直接說讓撣國並入大陸王朝,而是要讓撣國國王說出來。
撣國國王主動說出來還不算晚,陸川還得裝模作樣地拒絕兩次,等到撣國國王第三次發出懇求的之後,陸川才能答應,而且還要找一個充分的借口,就比如讓撣國人民也過上優渥的生活。
隻有這樣,才能彰顯陸川是一個仁慈之君。
至於撣國國王心裡怎麼想,這個重要嗎?
隻要這一套戲做足了,天下人都會認為陸川仁慈,是為了解救撣國人民才這麼做的,完全就是民心所向。
撣國國王也很上道,也好不容易“說服”陸川接受了他的懇求,然後就親手寫了一封退位詔書,內容就是撣國積弱,人民生活困苦,他這個國王對此卻無能為力,這是他的過錯。
為了讓撣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他願意主動放棄國王之位,帶領撣國人民融入大陸王朝,接受大陸王朝的教化,希望撣國子民不要反抗,一定要接受大陸王朝的統治,他相信在大陸王朝的帶領下,撣國子民一定會過上好日子。
退位詔書其實也就是一個借口,一個可以讓大陸王朝順理成章地吞並撣國的借口,所以陸川一點都不在乎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上寫了什麼東西。
反正陸川把退位詔書拿出來,大陸王朝吞並撣國就是合法合理的,誰都彆想阻攔。
陸川很滿意撣國國王的識時務,所以在拿到退位詔書之後,陸川很大氣地讓撣國國王結束了養病,給他政部安排了一個清閒的職位,並許諾他可以推薦一個人選進入政部。
雖然隻是一個進入政部的機會,但在撣國國王看來已經很好了。
陸川說的政部可是中央政部,一上來就能進入中央政部任職,哪怕是最底層的官員,這起點也勝過九成九的人了。
隻要他推舉的人認真努力,哪怕是熬資曆,也能在去世之前往上挪幾個級彆,為他們家族在大陸王朝立足打下堅實的基礎。
至於這個人選是誰,那必須是撣國國王最倚重的兒子。
隻有把這個機會交給他的兒子,才能確保他的家族有希望。
在撣國那邊,陸川也做出了安排。
首先就是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必須要送過去,而且要在撣國大肆宣揚,讓撣國民眾都知道他們的國王把他們給賣了。
雖然聽起來有點難聽,但事實就是如此。
撣國國王把撣國打包賣給了陸川,這才換來了撣國國王一家的安全和前程。
夏侯惇還在等著陸川讓他返回冀州的消息,結果陸川竟然又送來了一道命令,讓他拿著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將撣國徹底納入大陸王朝的版圖之中。
夏侯惇雖然是個武將,而且還是一員猛將,但他在政務方麵也有相當不錯的能力,也算是文武雙全的典範。
所以陸川讓他來處理這件事還真不是為難他,而是給了他一個發揮的空間。
夏侯惇想了想,覺得這也是一個機會。
反正陸川也沒打算讓他現在就返回冀州,那不如就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在這裡表現一把,將來回去之後還能得到更多的封賞。
既然已經有了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那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夏侯惇下令將撣國政部的主要官員都召集起來,將退位詔書拿了出來,試探他們的態度。
政部官員和那些將領不一樣,他們沒有軍權,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各種政務,所以他們就算有一些不該有的想法也無法付諸行動。
這麼多年下來,他們已經習慣了接受大陸王朝的統治,所以當夏侯惇拿出失蹤已久的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的時候,他們竟然沒有表現出來一絲一毫的懷疑。
能夠在政部當官員的人,不敢說聰明絕頂,但也是能夠看清楚當前形勢的,所以這些官員隻是通過簡單的眼神交流就做出了選擇,當即表示他們認可這份退位詔書,並且堅決擁護大陸王朝在撣國建立全新的統治。
不得不說,政部官員和軍部將領確實是有區彆。
夏侯惇很滿意這些官員的態度,要是那些撣國將領也像這些官員一樣識時務就好了。
之後夏侯惇要求這些官員將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公開出來,並在撣國範圍內推進這件事。
如果想要用柔和一點的手段,夏侯惇完全可以先在政部官員內公布退位詔書,然後讓這些官員慢慢給撣國民眾做思想工作,讓他們轉變思想,接受大陸王朝的統治。
但夏侯惇明顯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而且大陸王朝已經實際掌控撣國多年了,他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再做這些鋪墊了,直接公開宣布也是沒有問題的。
阻力肯定是會有的,但沒關係,誰敢站出來,那就處理誰,反正夏侯惇剛剛殺了一批將領和他們的家人,手上已經沾滿了鮮血,也不差這一點。
至於心理負擔?
完全不存在。
夏侯惇是被陸川派過來救火的,等這裡的事情處理完畢他就回去了,為什麼要有心理負擔?
在這樣的情況下,夏侯惇的態度格外強硬,要求官員對外宣布撣國國王的退位詔書之後,還把撣國內的將領也召集起來,詢問他們有沒有意見。
撣國將領之中還是有一些人有意見的。
之前雖然是被大陸王朝控製,但撣國的名義畢竟還在,就好比漢獻帝被曹操挾持,沒有自由,沒有權力,一切都隻能聽從曹操擺布。
但隻要漢獻帝還在,隻要他沒有主動退位,那大漢的國祚就在,誰都不能無視大漢三百多年的威嚴。
撣國雖然遠遠不如大漢,但也是一個獨立政權,國內肯定會有一些人是撣國的堅實擁護者。
不過夏侯惇早有準備,一旦發現哪些將領表現不對,馬上就會士兵湊過去,暗中將對方控製起來,防止對方發難。
這麼多撣國將領聚集在一起,一旦有人抓住機會煽動情緒,後果可能就不受控製了。
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同夏侯惇預料的那樣,有幾名將領很是氣憤,當場就喊出來要讓大陸王朝的軍隊滾出撣國,還撣國一個太平,然後他們就被後麵的士兵抹了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