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的供銷社進了十六團的手工布鞋後就把鞋子擺上了貨架。
這個季節正是穿布鞋的時候,這鞋又不要布票,賣一塊二是不算便宜,畢竟這錢都能買一斤多的肉了,但鞋子能穿很久,不會做鞋沒結婚的男同誌又挺多,最近上架,幾乎每天都能賣三十雙以上。
一共才進了六百多雙鞋,照這個趨勢,供銷社裡頂多就隻能賣二十天。
統計過後,宋海覺得得提醒十六團,讓他們提高速度多做點鞋子,往後一個月就得送來一批貨。
城裡供銷社裡賣的風風火火,十六團裡,楊秀娥借著衛昭的手召集了每個連隊的婦聯乾事,也就是製鞋班的組長們來團裡開了一場大會。
今天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告知大家往後鞋子一雙給一毛錢。
聽到這話,組長們都激動了。
之前給一分錢的時候大家夥都願意做,更彆提給一毛錢了。
兩分錢能買一斤紅薯,一個月做三雙鞋就能拿三毛錢,三毛錢能買十五斤紅薯,這六毛錢購買力已經很不錯了。
大家竊竊私語時,楊秀娥說:“之前才一百多號人參與進來,你們都回去宣傳宣傳,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咱們,讓咱們製鞋班的規模越來越大…”
楊秀娥說完,對趙紅英說:“你再強調一下鞋子得做成啥樣吧,給大家夥說說注意事項。”
趙紅英一點都不怯場的拿著被退回的一雙鞋子和她選出來的品質很好的鞋子在眾組長麵前晃了晃。
“大家看,我左手拿著的是好鞋,右手拿著的是上次城裡供銷社裡退回來的鞋子,大家看看有啥區彆…”
一番傳閱後,趙紅英說了城裡供銷社進貨的標準以及她做鞋的心得,又強調了一遍收鞋標準與浪費材料的賠付問題。
該說的說完了,楊秀娥上台對大家說:“把一雙鞋的報酬提到一毛錢是宋同誌的意見,上次我們去送貨,宋同誌幫忙把價格抬高了,要不是宋同誌,大家可拿不到一毛錢。”
有人問:“宋同誌是誰?”
楊秀娥說:“宋同誌名叫宋露白,是咱們十六團團團長的媳婦,大家應該在供銷社裡見過她,她沒參與咱們製鞋班的工作,但卻願意給咱們幫忙,等第一批貨款拿到後,我想向團裡申請給她發獎勵。”
有人想知道宋露白到底做了多大的貢獻。
楊秀娥知道進貨價不能露出去,囫圇帶過了。
怕有些人心裡不忿,趙紅英揚著嗓子說:“本來團裡打算給大家發一分錢的,是宋同誌把進貨價抬高了兩毛五,團裡才同意給大家提到一毛的,如果進貨價低,大家拿不到這麼高的價錢。”
話說清楚了,底下竊竊私語的人才停止交頭接耳。
等會議散場,組長們領了布料離開,趙紅英真心對楊秀娥說:“秀娥姐,你咋一點功都不貪,你真是個好人。”
換個人說這些話,楊秀娥都要以為彆人是在對她陰陽怪氣了。
但楊秀娥知道趙紅英和宋露白關係好,在人前趙紅英從沒說過宋露白一句不好。
楊秀娥笑了笑說:“我確實沒本事把價錢談到一塊錢,要不是小宋,咱製鞋班不可能多賺那麼多,小宋做了這個貢獻,我就得讓大家夥都知道,也要讓團裡給她這個獎勵,這都是應該的。況且往後我還得跟著她學習呢。”
她男人的有些話她不認同,她就知道她得感謝幫助了她的人,這麼做,她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中午趙紅英回到家附近,還沒進自家家門,她先拐去了宋露白那。
此時宋露白正在倒水。
沉澱好了的紅薯水在早上她起床時就已經涇渭分明,不過早上她沒時間把上層的清水倒出來,中午回來才有時間。
等清水倒完,盆底隻剩濃稠的灰色漿水。
趙紅英“咦”了一聲,“昨天有大半盆,倒完上麵這層一多半都沒了,這再曬乾,就不剩啥了吧。”
宋露白也沒想到出粉率低成這樣。
那五公斤紅薯可不少,結果沉澱下來的澱粉就這些。
再曬乾,更沒多少了。
手藝人說得在陰涼乾燥的通風的地方晾乾,她把盆放到了開著窗戶的後窗前,用凳子墊著。
等宋露白忙活完了,趙紅英把上午的事說了。
宋露白覺得楊秀娥人確實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