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氣漸冷,晾乾澱粉水需要的時間太長,非常耽誤進度,再加上紅薯細粉沒有寬粉賣的價錢高,宋露白乾脆把紅薯細粉停了,全做刀切割的寬粉條。
澱粉水沉澱的時間多了一夜,出粉率相較以前確實高了點,但也沒有特彆多。
好在工人的手藝越來越精煉,對製作細節的把控越來越到位,再加上石磨和特製的刀到位後,磨粉漿、過濾雜質的功夫大大減少,空出的人力變多,現在每天製作出的粉條比以前多十八九斤。
能想到的改進辦法宋露白都已經實施了,效果肉眼就能看的到。
按照這個趨勢,她大概算了一筆賬,月底之前能產的紅薯粉量比之前一個半月做出來的還要多出二百斤。
但還是不夠啊,看著工人掀開鍋蓋把盤子端出來,又趕緊放澆了漿水的新盤子進去,宋露白覺著可以換一個大點的灶,盤子夠大,一次蒸出來的就比得上現在兩次蒸的。
她把這想法給鄧紅說了,鄧紅說:“那麼大的鍋蓋上哪找?盤子上哪找?”
鍋蓋可以用編掃帚的草編個大個的,盤子用不著特彆定製,鍋裡要是能放進去去兩個一樣大的盤子就成,主要還是得打個像樣的鍋。
說乾就乾,當天下午下班後宋露白就找人在合適的地方打了一個大灶。
作坊裡在壘灶,牆外傳來了拖拉機突突突的聲音。
宋露白出去就見機耕連的拖拉機手拉著一大車的棉花杆來了。
打過招呼後,機耕連的人一起把棉花杆往下卸。
食品作坊需要的柴火多,柴火都是俞林去聯係連隊讓人送來的。
這一車卸完,院牆周圍都被堆滿了。
來送柴的人說:“今個天氣晚了,明天下地回來了再拉兩車過來,宋同誌,你看夠用多久的?要是不夠用,後天我們再來一趟。”
拖拉機每天都得下連隊,回來帶上柴也算是順道的。
來送柴的人都覺得院子外堆的柴火夠多了,但對食品作坊來說,這些還是不夠。
宋露白說:“還得多拉幾車,我們這邊消耗的很快,真是麻煩你們了。”
拉柴的人說:“宋同誌,聽說這裡頭做的是紅薯粉條,我們大家夥啥時候能吃上團裡自己做的粉條啊?”
宋露白笑著說:“供銷社裡有賣,不過量不多,所以需要票證,等年前我們會往供銷社裡送一大批,這批是團裡給大家過年的,不要票不說還比市場價便宜點。”
聽著到這話的幾人臉上都露出了笑意。
雖然大家手上的錢都不多,但等到過年,不管咋樣都得買點好吃的。
又說了會兒話,拉柴的人說:“那行,我們得回家吃飯了,宋同誌,你也早點回去吧。”
看著人走遠,宋露白往作坊裡走,老王和打灶的人忙活的滿頭大汗。
老王扭頭說:“天都黑透了,宋同誌,你先回去吧,這裡有我就行,等會兒弄好了我再檢查一遍,你不用操那麼多心。”
老王是宋露白的好幫手,平日裡都是宋露白說,老王負責行動,一些需要出力氣、鄧紅做不了的事都是老王做的。
“不礙事,我等衛揚來接我。”
她走到近前說:“老王,咱作坊裡現在有不少貨,晚上得留個人在這守著,我想趁著天氣還沒上凍,在庫房旁邊蓋間小屋子,往後留人夜裡在這守著,以後咱的工人兩兩結伴,輪流在這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