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
合並的正式文件,終於下發到了濱江這邊。
那一封印著國徽的紅頭文件,不知道將會改變多少人的命運。
蘇耀作為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毫不避諱地直接插手兩個廳級單位的合並工作。
並且,正如他說的那樣,蘇耀向組織部正式地推薦,由齊陽擔任合並後的住房城鄉建設廳的廳長一職。
如今的蘇耀,即將大刀闊斧地改革濱江住房問題,在燕京更是有著數雙天眼關注著。
他所以推薦的人,組織部想不重視都不行。
很快,齊陽的名字就被列入了候選人名單,與原住建廳的廳長宋大川,以及另外一名候選人,一並提交到小組會上審議。
其實所有人都很清楚,第三位候選人就是個陪跑的,真正有機會的人,隻有齊陽和宋大川。
而此時的宋大川,同樣也是滿心焦慮。
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不知道找了黃立冬多少次。
但是得到的答複,卻總是模棱兩可。
就在齊陽和宋大川,都在忐忑之時。
蘇耀的走訪活動,卻是仍在繼續。
而他這一次走訪的地點,卻是在濱江市第三機床廠。
濱江市第三機床廠,作為最早的機床行業大型重點骨乾企業,也是重點建設的項目之一。
全廠正式職工2568人,非正式職工323人。
現有的廠內住房,卻僅有512套,以及四棟職工宿舍樓。
蘇耀在廠長和黨委書記的陪同下,親自走訪了這裡的職工宿舍,以及家屬區。
宿舍裡,一間不到18個平方的空間,擁擠地擺放著數張高低床,多的竟然住著10個人,最少的也有7個人
至於家屬區那邊,條件也沒好到哪裡去。
一間30平米的小房裡,愣是居住著祖孫三代人,擁擠的這屋放個屁,全家人都要跟著聞臭味。
而更主要的是,廠子裡還有數百人,壓根就無房可分。
既沒錢,又沒有多餘的空地,讓人看不到一丁點的希望。
一番走訪下來,蘇耀隻感覺身上的壓力變得更大了。
“沒錢,沒地皮,就不解決問題了?你們三機廠這邊想過什麼對策沒有?”
蘇耀皺眉問向三機廠的廠長和書記二人。
被蘇耀如此質問,二人也是一陣膽戰心驚。
對視一眼後,廠長硬著頭皮率先開口道
“辦法我們也想過一些,可是效果都不太好,廠裡的住房有限,無論怎麼分都不夠,我們也想蓋新房,可是周邊早就沒地了,蓋在郊區,職工們上下班也不方便。”
廠長說完,那書記也跟著開口說道
“我們也想過,拆除一部分平房,改成樓房,這樣可以節省土地,可是蓋樓房的造價太高,我們廠的那點住房專項資金,怕是連個地基都打不完,最後也沒辦法落實。”
其實他們二人說的也是實情,和其它廠的情況也都差不多。
沒錢沒地,就是當下解決住房問題的最大困境。
回到廠長辦公室。
蘇耀從王勳手裡接過地圖,平鋪在了桌子上。
他們三機廠的位置處於濱江市的中心位置上,霞光街也是濱江市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和商業中心。
除了三機廠占了一大片土地之外,他們廠的家屬區,也是臨街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