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徐州鐵騎,也歸屬天策軍。”
“自今日起,我,武君梁蕭,以天策上將之名,統領天策軍與徐州軍隊,誓掃匈奴,收複山河!”
梁蕭話音剛落,台下手持通稿的傳令兵們精神抖擻,向所在部隊複述梁蕭的內容,並通知啟用軍隊口號。
片刻之後,台下將士齊聲呐喊,聲震山河——
“天策所向,武鎮八荒!”
“誓死相隨,忠魂不滅!”
這一刻,每一位將士皆以成為天策軍一員為榮。
這是一支由梁蕭精心遴選的軍隊,其中超過一半人員曾追隨梁蕭擊破匈奴,收複琅琊。
即使是還未上過戰場的新兵,身體素質和膽魄絕佳,經過嚴苛訓練,戰鬥力甚至不下於老兵。
武君弓部隊和長弓部隊的隊員,更是力量與耐力過人的精銳,可以保障軍隊的遠程戰鬥力。
神臂弩部隊則是兩人一組,目前以守備疆土為主。
天策軍的成型,正是梁蕭捍衛徐州、逐鹿中原的底氣。
但隻有這點軍隊還遠遠不夠!
目前受限於資源和兵源,徐州暫時也隻養得起這麼多的脫產部隊,剩下的都是兼顧軍屯的後勤兵。
資源包括軍糧和製作軍器的材料,扣除養護軍器所需的部分,徐州暫時還有部分盈餘。
關鍵在於兵源,在如今徐州人以參軍為榮的氛圍下,徐州本地的優質兵源近乎都在天策軍,還有部分天策軍是最近遷居徐州的中原百姓和江南百姓。
江南還有不少人受到感召,正拖家帶口往徐州遷移,但在門閥的阻撓下,梁蕭對此不抱太大希望。
接收流亡的百姓,不隻是為了給徐州增加勞動力和維護江南穩定,兵源也是關鍵原因。
軍隊一多,材料的需求增加,徐州必須儘快儲備更多的戰略資源。
算上所有徐州鐵騎,梁蕭手裡掌握著七萬精銳部隊,數量已經超過三千的親兵也在其中。
這其實是以梁蕭自定的精銳標準來衡量的,完全能甩外界的“精銳”一大截……
一寸長一寸強,單論天策軍配備的新式弓弩的威力和有效射程,都屬於脫胎換骨的變化,與傳統弓弩堪稱雲泥之彆!
更何況還有各種新式鎧甲如步人甲、棉甲,守城器械如三弓床弩、神臂弩……
軍隊的動員和訓練,也是梁蕭結合故鄉認知之後選取的最優解,可以更好地鍛煉將士們的意誌和體魄。
不過目前的天策軍仍在加緊訓練,仍以守備國土為主,梁蕭並不急於出征。
按照既定計劃,目前徐州的主要政策是整頓產業,鞏固琅琊防禦,驅逐匈奴騎兵,重建琅琊故郡。
琅琊與東海郡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草原和武朝的琅琊遺址,隻要牢牢掌控這一帶,便能加強與北邊琅琊郡的聯係,提升支援效率,並為徐州開辟廣闊的草場,有利於養馬。
而驅逐匈奴騎兵的關鍵,正是徐州鐵騎,尤其是白袍兵。
傳統的騎兵皮甲已經無法抵擋武君弓,而棉甲憑借其獨特構造,可以有效降低武君弓在遠距離傷害。
若是武君弓和長弓近距離開射,一般的鐵甲也抵擋不住。
兩種強弓所需的各種材料各不相同,也是徐州最近重點收購的資源。
以武君弓構造之複雜,所需材料種類之繁多,外界短時間內是難以仿製的。
梁府自研的強弓,其材料構造與武君弓意外地相似,梁蕭才得以改造幾十把,用作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