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蕭的軍隊並沒有立即登岸,而是選擇繼續逆流而上,沿途攔截敵軍的運糧船。
單於也在翌日清晨緊急班師回朝,救援部隊。
匈奴軍隊因為輪番進攻琅琊,士卒頗有些疲憊,行軍更加緩慢。
如今單於才後悔莫及。
他千算萬算,怎麼也算不到,梁蕭能迅速殲滅自己的大部分水軍,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殺進黃河。
現在糧道危險了!
秦勳察覺敵軍撤退,又收到梁蕭的密令,當即派遣一萬天策軍,來到海邊。
梁蕭在這裡留下了一支用於接應的水軍,立即運送這一萬人從海域進入黃河,支援梁蕭作戰。
為了運糧方便,匈奴人在北方的運糧隊分成了十幾條糧道,大部分糧船還不知道黃河水軍全軍覆沒,因此仍在往泰山軍營運糧。
這些運糧船上的守軍不足後勤部隊的十分之一,很快便被梁蕭一一攔截。
接連兩日行軍,天策軍光是截獲的大型糧船,運送的糧食都超過二十萬石,正好作為己方的補給!
部分糧船被天策軍清空之後,當成火船,內部裝有大量的柴草,可以突入敵軍船隊放火。
梁蕭每日就在船頭,了解兩岸情況,尋找決戰寶地。
這一次天策軍準備充足,但他需要一處能逼迫單於倉促決戰的有利地形,一戰而定!
赫連克統領部隊,緊趕慢趕,卻始終不願單獨派遣匈奴狼騎先行一步。
“赫連將軍,先讓匈奴狼騎去查探一下吧!”
不管眾將如何請求,赫連克都堅持全軍同行。
匈奴狼騎在梁蕭手上折損近萬,已經讓他膽寒,無論如何他都不允許匈奴狼騎繼續損失。
否則,即使他掌握了狼王令,沒有匈奴狼騎的支持,也早晚要被單於吃乾抹淨!
而在泰山西南的河岸邊,右賢王也收到了單於送來的急報。
“右賢王,單於有急令:梁蕭主力從入海口殺進黃河,我軍水軍損失慘重!請右賢王護送水軍,返回泰山以北,協助單於班師回朝,避免被梁蕭摧毀糧道!”
右賢王看完聖旨,瞳孔猛縮!
但很快他便冷靜下來,迅速下令。
“立即回師北上,與賊一戰!”
換作以前,他一定會認為是單於誤報,但若是梁蕭親領大軍來襲,一切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右賢王緊急率眾開拔,以匈奴騎兵護送水軍一路回兵泰山。
當天,等待匈奴水軍的卻是北方來襲的梁蕭主力船隊……
梁蕭的部隊已經從泰山以北的黃河河段趕來,直撲協助右賢王抗擊劉並部隊的這支匈奴水軍!
匈奴人並不擅長水戰,算上船夫和正在渡河的陸戰部隊,水軍總人數不過兩萬,主要負責往黃河兩岸運送兵力,以支持三十幾萬大軍南渡,攻打琅琊。
梁蕭又在海上殲滅了近萬水軍。
因此匈奴水軍本就在人數上處於劣勢,麵對遮天蔽日的箭雨,配合大量的火球和火船,頓時陣腳大亂,潰不成軍。
“右賢王,大事不妙!我軍船隊在河麵遭遇突襲!”
右賢王收到急報,終於倉皇無措,立即下令。
“快讓水軍立即撤回岸邊!”
傳令官乘船趕去河邊時,發現為時已晚。
梁蕭的船隊正在圍追堵截,而岸邊的匈奴騎兵隻能乾瞪眼,愛莫能助!
最終隻有不足兩千名水軍乘船逃回岸邊,緊急登岸。
天策軍追到岸邊,以重甲盾兵為屏障,抵擋敵軍騎兵弓箭,強奪戰船。
凡是不能奪走的戰船,天策軍也會選擇點火和鑿沉,使敵軍水戰能力陷入癱瘓。
劉並的部隊也乘船北上,與梁蕭會合一處。
右賢王正在高地上觀察,遠遠望見遠方那艘最雄偉的戰船,船頭上正立著梁蕭與天策軍諸將,頓時不寒而栗。
他終究還是來了,一如既往,出其不意!
“他究竟是如何突破黃河防線,而不被單於發現的……”
右賢王百思不得其解。
但此刻梁蕭並沒有和他交戰的意思,而是率領所有船隊重新趕往泰山。
“糟了!”
右賢王意識到什麼,滿臉驚恐,立即傳令全軍。
“立即返回泰山大本營,情況有變!”
失去黃河水軍聯係兩岸,即使他們有三十餘萬軍隊,也將變得孤立無援,早晚因為缺糧而不戰自潰!
隨行的匈奴騎將們無不膽寒,這一刻他們終於感受到了右賢王當初的無奈與惶恐。
單於明明布置得很周全,在入海口也有水軍看守,以防備梁蕭支援琅琊!
梁蕭明明帶來了數萬人,卻能神不知鬼不覺殺進黃河,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可現在不是惶恐的時候,他們必須立即趕回大本營!
匈奴騎兵們也開始慌了,在右賢王的帶領下,星夜兼程趕回位於泰山的大本營。
梁蕭與劉並會合之後,部隊規模恢複到五萬有餘,其中騎兵兩萬,步兵三萬。
匈奴人的運糧船也為這支部隊提供了足夠的補給,可以保障他們持續作戰,甚至可以北渡黃河,奪取敵軍的糧草。
但梁蕭並不急於北渡,而是一路趕往泰山。
那裡是單於的大本營所在,在泰山與黃河之間的地帶有一座巨型糧倉,裡麵存放了巨量的糧草。
匈奴人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將糧食存放在這一片地勢稍高的地方,隻保障不受洪水影響。
這些糧草,是匈奴單於無論如何都必須要保護的!
這片區域的東北部地勢較高,最適合作戰。
而這片區域的西南部,則是一片低地,還有一處水壩,用於保護此地。
單於為了全力攻打琅琊,把這裡的大部分守軍調往前線,這處水壩已經被梁蕭路過占領……
如今黃河汛期位置,水壩的水流更容易控製,而不必擔心造成洪水。
梁蕭與劉並會合之後,下一個目標正是這處水壩!
一天後,梁蕭的船隊便趕回水壩,緊急下令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