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會開始之前,方永單獨將張遠叫了過來,說出了之後對他的安排。
這是正常的,提前和心腹將領通氣,可以避免出現一些尷尬的情況。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會故作高深,說一些意義不明的話來讓手下去揣摩猜測。
這樣做的目的本質上是為了使自身形象變得高深,從而對一些人起到震懾效果,穩固自身的統治。
不過對方永來說,他完全不需要這麼做。
他是開創者,統治來源於自身的強大,而並非其他的什麼東西,有什麼話或者要求直接直說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什麼意義不明的事。
張遠聽了方永對他的安排後,當即感激涕零,跪在地上,大聲的表起了忠心。
方永則扶起張遠,承諾道:
“吾解太阿於玉匣,寒光出鞘,所向披靡。待乾戈載戢,必拂拭劍鍔,複歸瓊鞘,陳於宗廟之側,列於黼扆之前。”
這是方永對張遠的承諾,表示事後會讓他安穩歸退。
張遠聽後頓時更加感動了。
方永負手,看著張遠,笑道:
“請將軍隨我上朝吧!”
張遠鄭重道:“是!”
對於水師,曆代王朝的重視程度其實都不高。
其根本原因是中夏的核心區域處於內陸,曆朝曆代的大規模征戰都是以陸戰為主,因此對於海上防禦的重視程度也就十分低下。
先明時,朱元璋雖然以水戰奠定立國基礎,但後來一統天下之後還是將重心放在北方,後來的大熙王朝也是一樣。
水軍的將領並沒有專屬的封號,也缺少成建製的艦隊編製。
一般來說,駐守邊境的水軍將領大多都是當地的邊防駐軍兼任。
例如南安郡王,他除了負責兩廣的水師庶務之外,還兼顧西南邊疆的防守職責,或者說防守西南邊疆才是他的主要職責,海防隻是順帶。
又以曾經的津海總兵毛捷舉例,他作為津海總兵就是兼顧內海(渤海的海防的。
隻是大多數時間,他的艦隊都待在津海的軍港之內,甚至還將軍港租借,外派軍艦進行商貿運輸,以此賺取利益。致使海上的防禦形同虛設。
這也不能怪毛捷,因為幾百年來內海還從未有人進攻過。
不過方永知道,現在沒有,再過幾年就該有了。
敵人會從海上登陸,像洗劫暹羅那樣踐踏中夏的土地。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海防的建設是必需的。
方永打算先在內海和南海建立兩支足夠強大的艦隊,然後再將黃海和東海補全,也就是四支艦隊的規模。
以方永的設想,四支艦隊都要具備能夠單獨覆滅一個小國的實力,以此才能保證中夏的安全,避免重蹈覆轍。
當然,如果他的實力真的這樣發展,那麼那些記憶中的敵人有很大概率會望而止步,從而避免戰爭。
不過無論戰爭是否爆發,方永都不會停下這份軍力的擴張。
可能有人會因此認為這樣建設太多的艦隊是一種軍力的浪費,畢竟敵人都已經望而止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