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金霖和付星兩人,經過了這麼多事情的此時,已經完全看開了。
尤其是金霖,感覺現在的生活甚至要比在華夏詞曲協會的時候還要更好一些。
當初,在華夏詞曲協會雖然他地位也不低,但歌曲價格其實也不算高,掙錢與否全看歌曲是不是能火,看分成多不多。
為什麼說金霖覺得現在某些角度上會更好呢?
那就是因為名聲響了。
雖然以前金霖和付星、林鐸、李七夜齊名,都被譽為年輕一代最好的詞曲人,或者詞曲屆中生代的代表,但也僅限在歌壇範圍。
但現在,金霖和付星名聲已經響亮到了整個華夏。
無論是否是正麵的名聲,至少是打出去人儘皆知了。
毫無疑問,是因為沈旗的熱度太高,名聲太響帶來的結果。
這就造成了金霖和付星現在在網絡上的熱度一直很高,新的職業規劃和道路自然就鋪開了。
再加上沈旗給金霖的音樂分析視頻點了一個讚,無論沈旗是什麼想法,故意的也好,隨手的也罷,手滑也無所謂,但這個行為無疑把金霖在音樂樂評這件事情上展現出來的音樂專業性,推向了更高的一個層次。
付星也連帶著更火了一些。
於是,金霖和付星更努力了。
在他們點評的視頻和直播中,出現了更多具有熱度和專業度的歌曲,尤其是以沈旗的居多。
他們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沈旗火的歌曲多,好的歌曲多,熱度也最好蹭。
沈旗簡直就是他們的神!
華夏很多人都把沈旗當神,在金霖和付星的眼裡,沈旗這個“神”對他們的意義不一樣。
他們為了立住專業和認真的人設,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加客觀過。
如果說以前客觀和主觀五五分,現在客觀最少達到了八分之八十,剩下百分之二十是為了迎合熱度的違心之語。
他們有時候誇讚神,有時候貶低神。
可無論怎麼貶低的時候,內心都藏著對神的感激。
隻是他們不往外說,還需要在大眾麵前靠著和沈旗的矛盾噱頭博取熱度。
……
這一天,是《紫禁城》紀錄片最後的第十二期《新生》上映的日子,也是沈旗為《紫禁城》紀錄片創作的最後一首歌曲麵世的日子。
在這樣的時刻,很多人都在等待。
金霖和付星更是不能錯過。
當晚八點,很多人準時上線,一段曆史徐徐展開。
從“故宮博物院”的牌子第一次掛上紫禁城神武門城樓,到正式對外開放,屬於皇帝私有的古物,有了全新意義的觀眾。
延禧宮修建了具備先進文保理念的大型文物庫房,而文物庫房還沒有完全完工,故宮難得的發展機會又被剝奪了。
“九一八”東北淪陷,華北告急,華夏民族陷入最危險的境地。
文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
新華夏成立,紫禁城才最終迎來新生。
紫禁城,在故宮人的默默無聞中迎來了它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故宮博物院又迎來一批年輕人,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點一點磨煉基本功,以敬畏之心開始了文物修複的日常。
殘破的書畫、木器、玉器、鐘表等被修複好了,人們因此而了解華夏璀璨的文化和傳統的曆史,讓文物的生命力得到了重新的體現。
自此,紫禁城在人類文明的坐標上有了新的定位,故宮博物院也成為了國家保護傳承華夏文明最重要的見證者和親曆者。
《紫禁城》紀錄片十二期,將華夏近六百年的曆史講述完畢,無數人心裡難以平複,很多人的愛國熱情再次被喚醒。
在心理激蕩的時刻,王宏力演唱的《天地龍鱗》響徹在了整個華夏大地。
當歌曲響起的那一刻,以音樂為語言、以華夏智慧為基墊、以紫禁城六百年風雨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和故事為啟迪,向世界傳遞了來自華夏的療愈之音。
網友們頓時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