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尋死不是這般……_水滸開局在陽穀縣當都頭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水滸開局在陽穀縣當都頭 > 第221章 尋死不是這般……

第221章 尋死不是這般……(1 / 2)

……

離開大名府,蘇武又去了河間府與真定府,也就是去走個過場,軍營都不曾如何巡視。

因為蘇武知道,巡與不巡,沒有大意義,若是想靠河北之兵來打這場大戰,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哪怕民夫的征調,若是河北各州府配合,就多用河北的,若是河北各州府不配合,蘇武也想過,還有京東的民夫來兜底。

如今,蘇武最大的底氣,就是京東兩路,不外乎多耗費一些錢糧罷了,而且也耗費不得多少,京東離河北的遼宋邊境很近,最近的地方,不過四五百裡之遙。

也是蘇武深刻知道,靠如今的他,解決不了河北兵事糜爛之事……

也還在等朝堂上神仙打架的一個結果,李綱的彈劾奏疏已然去了東京,先看看結果。

這也好似是個試探,如果梁世傑真的能倒,那蘇武在河北做後續的事情才有意義,如果梁世傑堅挺非常,那蘇武在河北再如何去巡,也是白費力。

夜深,滄州,泥沽堡寨之北,數百人趁著夜色聚集在此,在泥沽河之南岸,也就是海河之南岸,這是宋遼界河。

這裡屬於後世之天津,往東幾十裡去就是渤海,過了眼前這條泥沽河,就是遼國之南京道。

南京道的治所,就是燕京城,燕京城,就是後世的北京城,是此時大遼的南京城。

更也是燕雲十六州的中心城池,是而今大遼皇帝皇城之所在。燕雲十六州往西,還有一個大遼西京,就是山西大同。

宋遼之邊境,很複雜,昔日澶淵之盟後,兩國不戰,宋人為了長久的和平,也是為了抵禦遼人的入侵,沿著邊境線種植了大量的荊棘,幾乎就把兩國的邊境線種滿了。

為了兩國通商,宋有在汴京雄州等地,開了四個榷場,雄州榷場是主要,兩國的大宗物品交易,乃至每年宋給遼國送的歲幣,都通過雄州榷場交接。

但此時此刻的雄州榷場,早已關閉,便是遼國越難的時候,宋這邊自然越不做貿易了。

邊境還有許多村鎮,屬於宋遼兩國共管,就是那種名義上既屬於遼國,也屬於宋國,聽起來多少有些奇怪,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

乃至這些地方的百姓,哪國的政策對他們好,他們就往哪國去,當然,這種地方並不多,這種人口也不多,攏共幾萬人左右。

所以說,宋遼邊境,偷渡與走私之事,並不很難,乃至兩邊還有通婚。

能偷渡的地方,也是不少,哪怕眼前這泥沽寨北,依舊一片荊棘,但荊棘叢中,早已有當地百姓與走私偷渡團夥開辟出來的道路。

這些事,盧俊義門清,今夜,盧俊義也在,燕青也在。

四五百人在此一聚,要分幾波偷渡,偷渡之後,也當各自散開去。

蘇武身邊,最多隻會有四五十人,名義上以盧俊義為首,自就是買賣商隊,甚至還當真運來了不少糧食物資,目的地就是把這些從宋國走私來的糧食物資,運到燕京城去賣。

盧俊義自就是商隊老板,蘇武是盧俊義的結義兄弟,也是商隊二老板。

還有李綱,是商隊賬房,武鬆,自就是商隊護衛頭領。

還有嶽飛,如今跟在蘇武身邊,就是隨身護衛。

吳用卻也在商隊裡,隻當是二賬房,也是頭前蘇武心中莫名一念,便把吳用招來了,總覺得這種事情,有一個吳用在身邊隨機應變,會多幾分保障。

還有一個就是馬植,也就是趙良嗣,他扮作當地向導,若是遇到要與人交流的事情,自就要讓趙良嗣負責。

剩餘之人四百左右,由燕青帶領,皆是精銳漢子,其中少數,跟在左右,多數,有些晝伏夜出在山野,有些也出入城鎮,打探各地情況……

夜足夠深了,泥沽河那邊,起了幾盞微弱的燈火,閃爍幾番。

盧俊義看到之後,立馬就說:“上船,過河!”

燕青先帶人過河,雖然盧俊義聯係的都是昔日的老夥計,但此番不同,蘇武親自過河,任何事都沒有安全重要。

隻待燕青帶著一盞燈上船,燈籠光線昏黃,在夜色籠罩的河道上慢慢搖曳而去。

這盞燈是不上岸的,就留在船上有專人看守,燈也是不能熄滅的,這是安全的信號。

隻待這盞燈乘著船再回來,才表示河對岸一切正常,若是對岸出得一點意外,這盞燈立馬就會落水。

好在,盧俊義走私生意上的老夥計著實不錯,一切順順利利,顯然,那老夥計也不知道盧俊義此番來可不是做生意的,更不會知道盧俊義的商隊裡有何等人物……

接著,蘇武再上船,此去,隻運送四五十號人,還有大量貨物,且燕青還會回來。

其他人,再有安排,由燕青帶著從各處偷渡,隻為隱秘,不使人懷疑。

蘇武連撤退計劃都想好了,若是一切順利,就還從這裡回來。若是不順利,遇了險,那就直接從雄州那邊回。

從燕京去大宋雄州,也不過二百裡地,若是奔逃,兩個日夜就可到。

蘇武更也自信,這四五百人衝殺而起,一路往南,遼人在燕雲十六州南邊,還真就擋不住。

更也還有一點,此時此刻,大宋與大遼,還並非有敵對關係,甚至,關係極好,至少明麵上關係極好。

這一百年來,宋遼,那是兄弟之國,以遼《澶淵之盟》的文字版本,遼國是兄,宋是弟。

當然,以宋的盟約文字來說,兩國不分兄與弟,就是兄弟之國。

且,兩國外交關係,在這一百年來,雖然偶有紛爭,但整體而言,那是越來越好。宋有什麼事,遼國必派遣使節去祝賀或者悼念,遼國有什麼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時候,遼國皇帝還會在皇城裡給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話下……

遼國,契丹人之漢化,也到得無以複加的地步,遼國皇帝親口來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

也還有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之宏願:願世世代代生中國!

千年之後依舊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銀千兩,鑄二佛像。威武莊嚴,慈心法相。保我遼國,萬世永享。開泰寺鑄銀佛,願後世生中國。耶律鴻基,虔心銀鑄。

遼人而今,就把自己當做是中國,這是法理法統上的認可,乃至也是與宋國的一種競爭。

遼,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遼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缽。

要問宋人接受這一點嗎?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裡,其實已經習慣了,習慣成了自然,也是一種變相的接受。

就說宋的詩詞,宋的文章,宋人的手劄,宋人的所有傳世文字,從來沒有過隻言片語去表達對遼人的憤恨,哪怕蘇軾,表達情懷,說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說,曆史之中,澶淵之後,很快,宋遼就不是敵人,不論是民間也好,朝廷也罷,情緒情感上也並不敵視對立,乃至越發向好。

這也是蘇武敢去遼國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萬步來說,蘇武當真就在遼國被擒拿了,遼國也不會把大宋樞密院直學士殺掉……

那要到什麼時候才開始敵對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萬大軍而來,那一刻,兩國才會再次開始敵對起來。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遼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棄盟約,背棄百年之好,背棄了一切,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

那時候倉促南下應戰的七千遼軍,情緒上的憤恨,也是無以複加的地步。

蘇武來了,從大宋到了大遼,從一個中國,到了另外一個中國。

也當真不假,隻看這燕雲之民,與宋無異,連穿著打扮與勞作方式,也一模一樣,當然,他們本就是漢人。

先入武清城,隻看這城池之內,處處皆與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說,契丹人也創立了契丹文,也推廣過,但就看這武清城池裡的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達官顯貴,許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漢字。

乃至,宋遼之間,還要在文化文藝上比拚,遼人填寫的詩詞,那也不差,遼人的學士,更也是學富五車之輩。

乃至遼國的皇室,皇後嬪妃,那也以能填詞唱曲為榮,還有遼國的皇後,竟是以填寫“豔詞”聞名……

更也要說遼國的民族政策,對漢人那也是極好,明麵上許還有些區彆,但實際上已經到了一視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漢官也是無數。

也是遼國沒立國的時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驅策之犬馬,立國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漢人的幫助,後來,漢人當宰相,當權臣,乃至當“攝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遼國之漢人,對遼的歸屬感,那自不用說。


最新小说: 荒唐癮 反派庶女不好惹 小說世界的路人重生了 遊戲入侵,誰說廚神不是神 無敵庶子 偷養罪臣之子後,她暴富了 惡女懷有鬼胎:大佬們爭先來當爹 我的絕色總裁未婚妻 重生後,渣男寵夫無度 王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