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接下來要想的就是……身前事,身後名。
也想那史書來載,南附之事,若是大筆一揮,李處溫不免就是那史書裡的叛賊之輩。
若是想要一個公正之名,讓人能共情的定論,那就還得有一番操作。
李處溫慢慢來說:“二位既如此來,便也心中有了一些念想,不外乎也是為了大遼國祚,為了燕雲百姓,我知此事難定,那蘇武之言,自也有其道理,死戰,是千古流芳,不戰,是家國無奈……我心中一時也難……這般吧,便把京中各衙署裡的主官次官都尋來……”
耶律大石一時心中又憂:“也怕來人太多,人多口雜,難以商定……”
李處溫擺擺手:“非也,其實許也不那麼難,若是真論定要帶軍民西去,不免也是當場問得留去之事,如今還能留在京中的,多是忠義之輩,願走願留,隻管當麵論定,皆為家國,你二人與我,都也不曾做錯什麼,想來眾人都是知曉其中道理的……”
隻管這一語說來,耶律大石與蕭乾二人也是何等聰明之輩?豈能不知李處溫意思如何?
李處溫的話術,又豈能不高明?已然說出了心中的意思,卻又是滴水不漏。
也無妨,耶律大石與蕭乾二人,自是心中大定,既然李處溫的意思已然明顯了,耶律大石便道:“那就請相公派人速速去知會諸位相公,速來商議。”
李處溫自也起身,出門去派人。
一來一去,飛奔打馬,也是許久。
眾多官員才快速聚來,自也是知道有大事商議,而今之局,什麼大事,那都是生死存亡,無有一人會去拖遝。
隻待眾人到得差不多了,耶律大石又是一番言說。
隻待耶律大石說完,場中早已是嗡嗡一片,交頭接耳。
自也有人來問:“相公何意?”
問的是李處溫,而今,李處溫當真是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天子遠遁,他不走,岌岌可危,他一心力挽狂瀾,重新理順朝廷各部,立新軍,穩民心,兢兢業業,鞠躬儘瘁。
眾人心中,此時李處溫,豈能不是那國之棟梁?
李處溫自要來說:“不論最後定論如何,這燕京城呐……”
說到這裡,李處溫當真有幾滴熱淚在臉,便是搖頭擺手來:“這燕京城呐,我是不走了,我生死都在此處了……新君是我帶著大家立的,短短時日,要有背棄而去,我不去也,我就隨著天子了……隻管你們尋到西京去,若是有罪責啊,隻管都往我身上推來,便是我裹挾你們,非要立這新天子就是,你們是不得不從啊……”
李處溫這熱淚,說他有假,許也有假,說他真心,更也真心,複雜之中,熱淚盈眶,話語之中,自還有幾分話術其中。
便是連耶律大石,一時也有動容,他若去西京,許也有罪,畢竟立新君,也有他一份,他也算領頭人之一,便是李處溫這一語說來,好似也給他留了一條退路去。
不免有人來說:“那就不走,死戰就死,城中上下,軍民一心,出戰雖然不成,守城,卻也還有一戰之力!那反複之賊郭藥師便是偷入城來又如何,不是也被打退了去?”
蕭乾來言:“此言不假,此言不假啊,隻管是都戰死了去,隻要上下一心,軍民勠力,那宋軍想要破城,也不是一時半刻之事,隻是……這麼守下去,守的是個什麼呢?是守個援軍來救?還是守個幽而複明?是守我等還能擊退宋軍?還是守得哪日城內易子而食,一個不剩?”
此言一出,眾人自是垂頭而去。
蕭乾再說:“亦或者,是軍民同心一處,往西京去,外有草原諸部還可倚仗一二,內有西京大城,軍民奮戰,許還有……一線生機,若是金人與宋再打起來,那許還真有喘息,來日還無定論……”
耶律大石此時才來說:“宋人想讓咱們與金人一直打下去,便會真與我等兵刃甲胄糧草,咱們若真喘息過來,讓那宋人與金人也打……許多事,還真有變數,這燕京之地,毫無轉圜之處,那西邊,至少還有轉圜的餘地……”
眾人麵色當真也就複雜起來。
李處溫不免也來言:“故土難離,我自不去,但家國之事,二位所想,自也有道理。諸位來說吧,諸位自言……無論如何,此般之事,是我眾人決斷……”
李處溫要的東西,就在這裡了,身前事,身後名,此時此刻,就都保住了,豈能不高明?
說著,李處溫還起了身:“願我大遼,國祚還有,國祚不亡啊……”
這話說出,是那唏噓不已……
這話說出,是在給耶律大石遞送一個話頭去。
耶律大石便也該當機立斷了,起身一語:“諸位,若我這就去回那蘇武,諸位可願同去西京?”
唉……滿場一片,都是歎息,不知多少人,淚水縱橫在臉……
卻就是沒人答話……
耶律大石便是再說:“那若是要走,城內之軍民,諸位之眷屬,多去一個,便是多一份力,便是來日多一分複國之望,諸位……諸位啊,決斷之時到了,若是決斷下來了,諸位就該速速去各處組織人手,攏那糧草……”
眾人慢慢抬頭……
耶律大石滿目掃去,最後決斷了:“那就如此了,我二人再出城去,諸位速速忙碌起來,時不我待,軍民之言,糧草之物,拜托諸位了!”
隻是有人來問一語:“天子如何?”
耶律大石無奈一語:“天子先不知會!派人守住各皇城之門,隻說城內還留有零星入城敵軍在竄,所以加強皇城守衛,皇城之內,隻準出不準進!”
擔憂什麼?擔憂剛剛登基的天子若是提前知曉,一道聖諭出來,不免計劃大亂。畢竟這天子,也是正兒八經登基天子。
“唉……”這是李處溫的歎息,他便來說:“我去尋天子,我去陪著天子……最後之語,也由我來言,天子若怒,是自當死!我死在大殿之中就是……”
眾人又豈能不動容?
動容之景,一時無以複加,竟真有人慟哭而起,連連出聲……
一時間,便是一個人哭來,連鎖連哭……
李處溫在歎,耶律大石在歎……
便是耶律大石一語來:“休要如此,大遼還在,大遼還在!”
說著,耶律大石心煩意亂之間,出門就走,蕭乾自也隨去
李處溫左右看看,抹了抹淚水,慢慢起身也出,他自去皇城之內,陪著新天子耶律淳去。
那耶律淳,豈不也是可悲可歎?
皇城之中,耶律淳正在誇蕭普賢女,誇得是激動不已:“愛妃當真巾幗不讓須眉,遠勝無數須眉之輩,竟是如此悍勇無當!”
蕭普賢女子也來答:“臣妾隻念,無愧陛下,無愧父兄,無愧祖宗!”
耶律淳激動之下,拉著愛妃之手,更是來說:“好好好,如此危急之時,我大遼如此上下一心,豈能亡國?大遼國祚,定然永續!亦如西漢之亡,光武再起!定是如此!”
蕭普賢女隻看得左右還有跟著她一起浴血而回的軍漢,便是來說:“陛下有知,真說浴血奮戰,臣妾自不算什麼,還是諸位之功,他們悍勇無當,奮勇敢死!”
“賞,定當重賞,隻待記了軍功,定有重賞!”耶律淳激動著,便真是一時雄心萬丈而起。
“臣妾此番,也攏了不少敢死之人,隻待記了名冊,報到樞密院去,自成一軍,還望陛下應允!”
蕭普賢女,真也是打起了信心來。
“豈能不允,好得緊,到時候,朕親自賜名,不知人數有多少?”天子來問。
“兩千四五百人之多,往後還可再招。”蕭普賢女自也是英姿颯爽模樣。
卻見外間,李處溫走了進來,天子也激動:“李相來得正好,快請快請,正有一事要勞煩李相!”
李處溫自也加快腳步進殿,問得一問,前後一說,是要為貴妃成一軍。
李處溫心中不知多少複雜,卻也來點頭:“此事好說,隻管讓他們都往樞密院去,登記造冊,選一處營寨,隻等樞密院之軍令就是。”
蕭普賢女高興不已,隻管回頭與剛才隨著來的一些浴血軍漢說去:“甚好甚好,你們聽令就是,快去樞密院……”
眾人剛剛得勝,又隨著貴妃來見天子,豈能不是個激動歡喜?隻管大禮之後,都退去。
大殿之中,除了十幾個親隨之人,便隻剩下天子與貴妃,還有李處溫了。
天子就問:“李相何事?”
李處溫答:“便是來看看貴妃的,著實沒有想到,貴妃竟是這般女中豪傑,豈能不來嘉獎慶賀一二?”
天子滿臉寵溺看向貴妃,與有榮焉。
貴妃自來謝:“多謝相公,雖是一介女流,卻也有報國之心,相公莫要見笑才是!”
“哪裡哪裡,正是激勵軍心,軍中也在多說此事,一說貴妃,無人不是敬佩有加。”李處溫再道。
“是嗎?當真如此?好得緊!哈哈……”耶律淳連連大笑,更是寵溺去看愛妃。
那愛妃自也還有幾分羞怯,畢竟旁人許多……
李處溫點著頭,左右看了看,問去:“陛下,老臣有些疲累,不知可否在此歇息一二,討杯茶水,吃頓飯食?”
“這有何不可?李相如此鞠躬儘瘁,想來真是操勞過度,快快,請座來,上茶水飯食,快些!”
天子其實真是個好天子,貴妃也是個好貴妃,奈何也是生不逢時!便是曆史上,他也不過登基三個月就病亡了。
李處溫安坐,吃茶,茶飯,與天子貴妃,閒談來去。
那城內城外,自也都在忙碌。
城外,耶律大石與蕭乾打馬飛奔回去,就見了蘇武。
事成,隻管議定細節,自也還是信任問題,所以細節很重要。
比如,城內之軍民在出之時,蘇武的騎兵,就要入城去,不可留在此處。
又比如,城內軍民出了多少,此處宋軍,就當入城多少。
還比如,到了什麼時候,此處的遼軍就可有多少先行往西……
諸如此類,說來說去,就是耶律大石在防備蘇武,不免是蘇武強,耶律大石弱,若是蘇武陡然反悔了,騎兵也追,步卒也掩殺,著實應對不得……
如此,不免也是先後拉開距離,慢慢減少對峙之兵馬……
耶律大石也知道,蘇武應當不會這麼做,因為這麼做,對蘇武沒有一點好處,這麼將遼人來殺,一來是讓女真得利,二來,出爾反爾,殺孽無數,燕雲人心,蘇武也就再難收攏,還何以取信於人?
但耶律大石還是要防備,蘇武自也配合,隻要讓蘇武第一部騎兵當真入了城去,一切也就無妨了……
細節談罷,自也各處說動就動。
城內在動,不知多少痛哭流涕……願走的不願走的……
城外在動,遊騎在等,隻看那城門打開,真有絡繹不絕之人在出城來。
這邊對峙之處,蘇武步卒先圍,騎兵再走。
耶律大石親自在城門之處,蕭乾留在對峙之處。
似也有一種詭異在其中,剛才還屍山血海在搏殺,此時,竟真是互相秋毫無犯在等……
蘇武第一個先入城,打馬入城池,兩側是那遼人軍民在出,蘇武左右去看,那些遼人腳步在走,也來看他……
有那遼人官員軍將,左右呼喊不停,那耶律大石,就站在城門之處,他麾下之兵,也在此處維持秩序,他看到蘇武,因為無話語,隻是稍稍點了點頭……
也有人還聚在一處等著樞密院的軍令,等著成軍之事。
也還有人在皇城之內,與天子慢慢閒談。
蘇武第一時間要去哪裡?
自就去那皇城之處,去見那大遼天子。
鐵蹄踩在大街青石板上,噠噠而鳴,清脆非常,快馬入城,直去皇宮,一路上秋毫無犯,連話語都無。
很多燕京百姓,消息不靈通的,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了,甚至還以為入城之騎,是遼國人馬……
蘇武一路而去,大遼燕京之皇城也就出現在了眼前……
(兄弟們,八千五,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