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潢府什麼事?”嶽飛起身在問。
“都護,臨潢府來的軍情,說是已然察得大定府有女真在集結……”
稟報之人在答。
嶽飛起身在踱步,片刻之後自言自語:“他們想提前發動,想著是大王從中原來,定是快不了,若是提前發動,便可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差額……”
“那,他們不等著收糧食?沒有糧食怎麼大軍出征?”
“得等,便也是算定時間,一邊收割一邊往前線來送,而並不是等著全部收割了再發動,也算的是燕雲之糧收割時間,燕雲之糧本就會早熟十天半個月,他料定大王之兵,定是要等燕雲收糧入倉才能動……所以,他們想的是邊收邊送,大軍先動……”
嶽飛自是在分析……
“這般也不怕出得什麼紕漏?一旦糧草沒有按時送到,那豈能不潰敗而去?”
嶽飛擺擺手:“不論多少問題,女真而今,是最後一個機會了,是賭那生死之時,自是兵行險招,犯險一搏!”
“那咱當如何是好啊?咱們怕是也提前出兵不得,入秋正是諸部牲畜貼秋膘,牧民更是要收割過冬的草料來存儲,怕是聚不出兵來……”
嶽飛也是頭疼,腳步不斷去踱,先是一語:“咱怎麼說,咱們也要提早往臨潢府去支援,草原諸部出不得人手,咱們也當去……”
“那是自然!隻是咱們不過萬數兵馬,總要留幾個在此守城,還有就是怎麼往臨潢府去,輔兵民夫糧草之事……”
麻煩很多,若是草原諸部能出人手,輔兵民夫自不用愁。
但若是僅僅嶽飛大軍一萬去,沒有民夫輔兵,那就麻煩很多……
“這般,諸部出不得人手,就各部借一些馬來,也不要太多,大小部落,借個八百五百的馬匹,如此……咱們自己帶糧食自己出發……”
嶽飛知道事情輕重,不論多麼困難,都要克服困難去援臨潢府吳玠。
“看來隻有這般了……”
嶽飛又道:“趕緊快馬,速速往京中去報,告訴大王,戰事許真要提前了,許北地入冬前一個月,女真就要動手!”
“好!這就去公文去報!”
隻看那人出門去,嶽飛一時又皺眉起來,雖然他還沒收到什麼詔書聖旨之類,但他其實猜到到,許大王如今,已然就是天子了。
這件事,在嶽飛心中縈繞著……
許多事,不知該怎麼說,就好比有些事,大多數事,評判評價上,是非黑白,都是比較分明的……
做得對,或者做得錯……
眼前這件事,卻是讓嶽飛不知從何評價,說大王篡奪,那是自然,這就是錯的……
再說大王為何篡奪,他是聰明人,更是讀過書的人,知道大王已經無路可走了,要麼來日死,乃至帶著許多麾下軍將一起死……
要麼,好似就隻有這麼乾了。
大義,人情……
甚至嶽飛陡然起了一個念頭,若是他呢?是他嶽飛處在大王這種情況之中呢?
是選擇死?還是選擇……
一時更是糾結不已,心亂如麻……
不想不想了,暫時先不想了,眼前之事,女真要打臨潢府,得早作準備,把各部的馬先借來,囤積一些糧草,修繕一下甲胄兵刃……
這總是不會錯的事,隻要是與女真戰,那定是對的,不論朝廷如何,天子如何,他嶽飛是沒有做錯什麼,依舊忠義在心!
東京城裡,福寧殿中,蘇武又要謀一件事,事情是一件接著一件……
今日再謀,謀的是新朝開恩科。
就是科舉考試,要立馬開一次,這件事有三方麵的意義。
第一方麵,且再看一看這天下士子讀書人,是不是踴躍參與,這種事有時候也很有趣,比如某人,許到處在罵蘇武篡奪逆賊之類……
但朝廷開恩科取士,他比誰都上心,比誰都報名得快。
這是進一步,把人心都穩住!
第二方麵,是朝廷當真需要人才,特彆是蘇武,這一次恩科,肯定他自己是最終的主考官,他要看看這天下之才,新一批的天子門生,自己了解,自己來選,乃至自己培養……
不免也是為未來做考慮,這批人,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定就會是來日朝廷的忠良砥柱,蘇武自己手把手選的培養的,意義自是不同,便更是穩定家國之基石。
第三方麵,也是個宣傳渠道,把大燕替宋這件事,用這種方式,徹底的傳遍天下,要讓文人士子們口必稱大燕,那些普通百姓,自然而然也就是大燕了……
所以,恩科,必須馬上開始。
蘇武在福寧殿裡開口:“此番知貢舉,何人比較好?”
宗澤隻把大殿幾人環視一下,不外乎還是那幾個人……
程萬裡、張叔夜、趙思誠、吳用、許貫忠、李綱、李迒、朱武……
這是文官朝會,武官朝會早已不與文官同殿,武鬆、魯達等人,自不在此。
許貫忠是簽書樞密院事,但多在蘇武身邊,朱武如今,樞密院都承旨,他倒是不同,蘇武需要一個“秘書”的角色在身邊,臨時把他弄來充當了。
宗澤把人掃視一番,便也皺眉,誰來知貢舉?
看來看去,把目光停在了趙思誠身上,便才開口:“不若就讓趙相公來知貢舉吧,他乃蘇門學士之後,名望上可以服眾!”
蘇武隻管把趙思誠一看,還假裝猶豫一下,其實他心裡早就選了趙思誠。
何也?
名望是其一,其二是趙思誠會聽話,乃至與他蘇武的利益較為一致。
這裡麵還涉及其他問題,比如科舉的題目選定,蘇武也有自己想要的,若是宗澤李綱之輩來知貢舉,不免還要與他蘇武爭來爭去……
假裝猶豫之後,蘇武才開口:“那就趙卿來知貢舉……”
趙思誠還要推脫一二:“臣怕是……”
蘇武直接打斷:“就你了,莫要推辭了,此番第一次貢舉,某到時候親自來點,往後啊,某自不會如此了……”
趙思誠一語來:“那臣就遵旨了……”
便也明白,明麵上此番是他趙思誠知貢舉,其實就是乾活,真正知貢舉的人,其實就是當麵這位陛下。
蘇武隻管一語:“趕緊下旨,各路州府,鄉試府試,趕緊開始,此番某要出征,回來得當是不慢,最好年內,年內京中就開考,到時候啊,趕在上元節放榜,一切從快!”
顯然貢舉之事也複雜,從縣到府,再到京城,一道一道……
那按照蘇武這個時間點,那自趕緊要開始了,不然真趕不及。
對於鄉試府試而言,蘇武也不準備插手,真說起來,大宋朝那一套科舉製度,還是很完善的,而且許多時候,題目設置上,也真不差,很貼合行政的實際,當然,這說的是策論之題。
且科目上,也不少,明經,明算……都是有的……
蘇武這回要親自主持京中之試,其實就是兩方麵,一方麵是策論題目,蘇武要選一個真正考驗考生行政能力的題目。
還有一方麵,便是蘇武要把明算這一科的重要性,提升一個檔次,其中進士,重用。
顯然,以往之明算,顯然不那麼重要。
往後之明算,蘇武看來,那就是朝廷重要人才。
這麼一來,必然讓往後許多學生對明算格外重視,數學人才,就會井噴,這是蘇武需要的……
許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這個時代的數學很簡單,其實真把這個時代明算的試題或者習題拿來看,就會震驚非常。
這個時代的數學,也就是明算科,其實水平真不低,微積分的基礎,或者說涉及微積分的許多問題,其實是明算科的常規試題……
蘇武所想,就是要把明算這一科,帶上一個新高度!
這是蘇武心中所想之重中之重,不亞於剿滅女真,甚至比剿滅女真還重要。
乃至,蘇武也想著這一次,得到一批明算人才之後,要把數學進行改革,其實就是把漢字數學,改成符號數學。
更直觀簡潔,更容易書寫、思考、操作。